王煉利:老百姓若不是柿子,奶粉敢「三鹿」嗎?

王煉利

標籤:

【大紀元9月18日訊】我其實已經麻木。面對礦潰,面對「三鹿奶兒」。

汶川大地震才過去四個月,按時間算人們應還沒有完全從悲痛恐懼中走出,只是其中夾了個舉國歡慶的奧運,人們就忘記了舉國哀悼的5.19。

事故災難接踵而來。

然而,出事故是必然的,不出事故才是偶然的。

因為這塊土地上,有頭有臉的人們不斷在慫恿做假造價,因為這塊土地上,抵制反對做假造假的小人物都沒有好下場。

出質量事故也是必然的,不出質量事故才是偶然的。

因為中國的質量認證已經搞成了「運動」,眾所周知在中國,「運動」簡直就是災禍的同義詞。

中國的「質量認證」是在做買賣。

中國企業的生存與否不取決於產品質量好壞。

怎麼會是這樣的呢?

因為中國百姓可欺。

把顧客當上帝,在當今中國只能是忽悠,我還親見過「把顧客當父母」的呢!正因為這樣的「兒子」見多了,對事故災難就麻木了,就像料股市必大跌、房地產必蕭條一樣,事故災難來了也就來了,早晚都要來的,是應該來的!

事故災難來了,倒霉的是誰?是老百姓。老百姓是什麼?是「弱勢群體」?「弱勢群體」是什麼?是任捏的軟柿子。

欺就欺你這個軟柿子。

老百姓若不是柿子,奶粉就不敢「三鹿」!

誰說奶牛業就一個「三鹿」?在統一的大市場裡,一定有一個平均利潤率,他「三鹿」你不「三鹿」,就意味著你的利潤降到平均利潤以下去了,所以,你也必須「三鹿」!你也一定會「三鹿」!

只是戲法不同而已。

「三鹿」現在是「罪羊」,當然要問罪。

但「三鹿」不能是替罪羊!「三鹿」若成替罪羊,老百姓就還將「柿子」下去並綿延無期!

重貼我的《一個審計人員和市場部經理眼中的市場經濟》,寫的都是我的親身經歷!有人認為,那都是熟視無睹的事情,了無新意。

是呀,熟視無睹了,不正常都當成正常了,災禍就攆上了腳後跟,想躲都難。

但我還是想躲災難,這裡,我們還有子孫後代!

所以,我不但要喊「皇帝沒有穿衣服「,還要喊「皇帝不穿衣服不好看」!

一個審計人員和市場部經理眼中的市場經濟

王煉利

一名審計工作者眼中的市場經濟

我曾經是一名企業專職審計工作者,也是某專業審計單位兼職審計工作者。上世紀九十年代,我持有上海市審計局頒發的建築安裝工程審計崗位證書。

為專業審計單位服務,按規矩,每接一個任務都要問一聲:「怎麼審?」如果回答:「按規矩審」,就認真審;如果回答「差不多就可以了」,就是說在審計中要「放 一碼」了。對於社會審計人員而言,審計中「放一碼」就意味著自己該得的要少得,但也沒有辦法,這也叫做端人家碗受人家管——同樣,審計單位也是少得的,按照「潛規則」,施工單位結算一定要多報些,讓審計單位能有「核減油水」賺。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審計,是審「乙方」——審施工單位,有資格請審計單位審計的,是「甲方」——建設單位,「放一碼」的實質,是甲方在對乙方「放一碼」,即建設單位對施工單位「放一碼」,但由審計單位在出面「放」。這種場合,是「甲方」、「乙方」以及「審計單位方」在同一個項目上結成了利益共同體。凡是能夠結成「甲方」、「乙方」以及「審計單位方」三位一體的,在此前,也可能結成「甲方」、「乙方」與質量監督部門一方的三位一體、「甲方」、「乙方」與監理一方的三位一體。

只有當個人為自己的項目投資從而成為建設單位一方時,三位一體現象才不可能發生。

所以清算汶川大地震的豆腐渣工程,千萬不要光記著清算施工一方,要記住,沒有「利益多位一體化」,豆腐渣工程從程序上就不可能發生。

在我從業的工作單位裡,我是「審計一支筆」,沒有我的簽字,施工隊拿不到結算款。我為自己的工作單位精心審計,幾年中為廠裡核減了350萬資金。當領導是正 直人士,我的審計工作很受稱道,我本人也很受尊重;當領導是貪婪人士,我在領導面前是個不合時宜的人。兩種領導我都遇上了,當遇到後一種領導,我只能辭 職。那天,「後一種領導」拿著一份只值10萬元卻結算成了100萬元的決算要我簽字,我不簽,領導放話了:今後沒有她的好日子過。我一聽,心想就是我沒有 惹你,我還要躲你呢;況且我惹了,那我更要躲,兩個月後,我就從國營大廠就辭職了。

這就是一個審計工作者眼中的「市 場經濟」。當時我就有疑問:這是市場經濟嗎?我知道市場經濟國家是不會這麼搞的,他們有法律管著,有千萬雙眼睛盯著。我們有億萬雙已經盯著也沒有用,億萬雙眼睛盯就盯了,奈何得了誰?這都是上行下效,上面有無法無天昧心貪婪的榜樣,下面才敢同樣無法無天昧心貪婪。而身在上海,「上面」是如何無法無天昧心貪婪的傳聞也聽得不少了,知道無力改變它。

自我安慰吧——這就是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

這些發生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但我知道,二十一世紀仍無實質性改觀。

一個市場銷售部經理眼中的市場經濟

——不見「官家」就沒有了「經濟」

二十一世紀初,我曾是某上市公司省級銷售市場的市場部經理。

從事市場銷售工作,要找「賣點」,在各種產品展銷市場,最大的賣點是什麼?不是產品外觀,不是產品質量,不是企業管理水平,而是看誰家有中央領導來企業視察 的大幅照片、誰家有中央領導與本企業負責人合影的大幅照片。誰家這類資源多,誰家的賣點就「大」。大幅照片都放在攤位位置最醒目點,就成了中央領導在幫企 業招徠顧客。而企業,的確能靠這些大幅照片贏得一些顧客的信任度。
世界各國交易市場上,拿領導人照片當賣點的不會多,這也是市場的中國特色之一。

企業要贏得市場,正當方式是靠著抓質量來創品牌,再輔以一定量的廣告投入。但我見到的爭奪市場份額的方法是相反的:層出不窮的質量問題先放在一邊,主要精力 放在廣告和所謂的「售後服務」上,在質量問題層出不窮的前提下,「售後服務」成了產品的最後一道必要工序,彌補質量問題的必要工序。這種不把質量放在首位 而把廣告和所謂的「售後服務」放在首位的企業,並非不能贏得市場,前提是在廣告和「售後服務」上有超大投入,要大到正常運作的企業決不可能投入這樣的廣告費用和售後服務費用,才能有效應。這就只有上市公司才能辦得到,上市公司圈錢容易,才具備這樣的「開拓市場」實力。到了這一步,這個市場就是少數上市公司 與大量非上市公司的不平等競爭了。上市公司能上市,是與非上市公司比更有特權,上市公司身後都站著官家。特權是官家給的。

那質量問題層出不窮怎麼辦?有辦法。我見識過只有短短幾百米路程,大型輪式收割機要用更大型平板車載著前往展示會場的蹊蹺事。悄悄一問,原來銷售老總就是擔心輪式收割機「萬一走幾步不走了怎麼辦」?才想出這個「絕招」。

1999年,從上海參加財富年會後回到美國的傑克‧韋爾奇這樣對記者說:「我看到的中國企業家大多像是在演戲。」那麼中國特色市場經濟也是一種演戲經濟。

中國特色的市場上,不怕質量問題會影響銷路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中國有著龐大的集團消費群體。我國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高達三分之一是「集團消費」,集 團消費就是公款消費,生產商銷售商都想賺公款消費的錢,賺公款消費的錢能賺得很「爽」,那麼,「集團消費」消費哪些廠家的產品呢?就看關係了——而不是主 要看質量!

這也是中國特色。

中國特色的市場上,銷售的產品差不多都通過了 ISO質量認證,這些企業果真質量都達標了嗎?為此,我請教了曾擔任評審最著名家電企業質量獎的評審組組長,他告訴我,只有10%通過ISO質量認證的企 業是真正達到評審指標要求並認真照質量規程辦事的,20%能基本符合評審指標要求。

其實大家都知道,為數眾多的企業 其質量認證證書是花錢買來的,不過認證程序是需要「走」的,所以眾多企業ISO質量管理體系的第一層次第二層次文件一套一套的,那都是在認證單位「幫助」下編製的,但是第三層次文件就拿不出像樣的了!第三層次文件又叫「可操作性文件」,是諸如工藝管理、檢驗標準和其他基礎管理文件組成,制定這些文件不是靠 誇誇其談能完成的,也是認證單位無法越俎代庖的,所以,如要檢驗通過質量認證的眾多企業真實質量水平,只消當著行家面請他們出示第三層次文件,基本都露餡。

我還知道,一些「吃質量飯」的有頭有臉人物還藉著質量管理認證運動(把做事情都當成搞運動也是中國特色),做起 了專門生意——他們當了需要通過質量認證的企業與質量認證部門的中介人,這中介人可不是白當的,這些有頭有臉的人要的中介費用,可以高達全部認證費用的 50%!衝著這50%的中介費,通過質量認證的企業能不遍地開花?

早在2003年,《21世紀經濟報導》就透露了中 科院一份調查報告的內容。調查報告顯示:原政府官員進入從商隊伍後,其開業資本是平均數的1.8倍,銷售額是平均數1.8倍,純利潤是平均數的1.9倍, 而擁有的資本達到平均資本2倍以上。走出官場走向市場的原政府官員加上原國有資產管理層人員,這兩部份人既是舊體制得益者,又是在中國式市場經濟運作過程 中的得益者。舊體制和市場機制的交集是他們財富湧動的源泉!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市場權貴們都去介入,在為居民日常生活服務的小商品市場,權貴們並不介入,權貴不介入,就運轉得正常。

市場經濟本來是對權貴說「不」的,而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中,權貴是市場經濟的主導力量,權貴與市場共舞,這種市場就是老百姓的禍害。如證券市場,房地產市場,電信市場,等等,都是。

一個城市人眼中的鄉村市場經濟

2006年清明時節,我在山明水秀的浙江上虞市某著名的竹筍之鄉逗留。這裡產的竹筍形美、味鮮,口感脆嫩,無論水煮油燜,鍋一坐火,就清香可聞。

清 明時節正是掘筍的忙季。天不亮,家家都到自留山上去忙活了,到六、七點,已經將筍從山上挑了下來,到公路邊上賣給指定的收購人。收購人將筍稱了,就倒進大 竹筐,路邊有條小溪,流的是清亮的山泉水,嘩啦啦地響動。小溪深及膝蓋,每當大竹筐裡筍放滿了,就捆紮了浸到溪水中。這一浸,要浸十個小時。

傍晚時分,幾輛大卡車停在公路邊上。指定收購人將一筐筐筍從水中起出來,倒在公社時期的打穀場上,打穀場邊上堆著一大堆紅土,這紅土是從別的鄉里買來的,土都用篩子篩過,像粉末般又細又鬆。指定收購人和卡車上的人一起,拿著一條好長的水龍帶衝去筍上的浮泥,那筍就像煞了工藝品!枝枝有壯漢的手臂樣粗,黃黃的 筍殼上極細短的絨毛根根立著,筍根部如嫩玉呈象牙白色,還圍有一圈紅痣樣的芽眼,艷紅如瑪瑙。浮泥衝去後,開始裝筐。裝筐時,筍尖都朝著固定一面,第一層 筍碼好,紅土就派用場了——指定收購人一手抓一大把紅土,均勻地撒上棕黃色的筍身,兩大把還不夠撒 ,就再撒上幾把,要看上去像「紅泥筍」了,再碼第二層筍,然後,再大把撒泥………。一筐「加工」完畢,就放到大磅秤上稱,稱完推上卡車。

我在邊上「欣賞」著加工全過程。卡車上人說話了:「你不用看了,我們就是這樣賣給你們城裡人的。」他想氣我呢!我才不氣,朝他笑笑,理解啊,理解萬歲!

我問親戚:「有他們浸水的你們自己不會浸?你們也把浸水的賣給他們!」親戚說:「我們浸水他們就不肯收了。」我又問:「這樣泥呀水的都當筍賣,這些都發生在 你們眼皮下,你們村長不管?」親戚們笑了,彷彿我是外星人:「村長怎麼會管這事?村長只管向收購筍的人要錢——到誰的地盤收購,都要付錢。」

那麼,這些收購筍的又是些什麼人?他們有什麼背景?

從當地報上得知,收購筍的是當地鄉鎮政府牽頭組織的合作社。

「合作社在XX鎮政府的牽頭下,……合作社實行統一收購、統一銷售、統一品牌,已在上海、江蘇、浙江等各大中城市設立50多個經銷點,……」「當天挖掘的 竹筍,當天就被合作社就地就近收購,讓筍農便利銷售並且能賣個好價錢。」值得注意的是《編後話》:「……以往由於廣大筍農分散經營,外地販子趁虛而入,壓 價收購,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筍農利益。竹筍合作社的成立,解決了竹筍生產、加工、銷售等一系列單家獨戶辦不了的難題。」

這才知道,這些收購者是鎮政府牽頭的當地人。農民當天挖筍當天賣掉是辦到了,但是是否「能賣一個好價錢」?農民說是未必!看來,筍農利益是否受影響就要筍農說了算,而不是官方說了算。而眾多城市買筍人的利益因為買的是「拖泥帶水筍」而受損,當地政府是否知道?

原來現代中國的商品經濟、市場經濟,就是這樣「拖泥帶水」的經濟!只要一個環節拖泥帶水,所有的經濟鏈都得拖泥帶水——農貿市場的菜「賣相」再好,大多是「 水貨」——原因是在一個統一的大市場上,一定有一個平均利潤率,只要一個環節的利潤率是「拖泥帶水」來的,其餘的如果不「拖泥帶水」,就意味著其餘的利潤 率都要降到「平均」水平以下。我現在上菜場買菜,凡看到菜販拚命望菜上澆水,我都不氣憤——菜販不澆水,就意味著他的利潤率要降到「平均」以下,換了我是 菜販子,我也會認為是天經地義的——在此順便告訴諸位,不浸水的菜超市有,但價格是農貿市場的幾倍。
我問過親戚,像這樣浸水後再把筍賣出去,農村以前有過嗎?他們說:「從老輩人手裡就沒有聽說過。」

「拖泥帶水」本身也成了「市場經濟」中的一道工序,一個環節,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我們的「市場經濟」也就真的走到「良心值多少一斤」的地步。

—轉自作者博客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曾代言三鹿 鄧婕倪萍遭炮轟
黃思帆:今秋無心碰月餅
朱學淵:三鹿奶粉中為什麼會有三聚氰胺?
三鹿開價 300萬誘百度屏蔽負面新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