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瓦歷斯貝林養大閘蟹 推展部落產業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1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劉嘉泰花蓮縣19日電)「花蓮水質佳,非常適合水產養殖業」。前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瓦歷斯.貝林積極協助發展部落產業,目前所設立的大閘蟹示範場已見成效,將輔導原住民投入養殖產業。

瓦歷斯.貝林卸任後邀集水產養殖專家共同成立台灣原住民產業股份有限公司,今年初在花蓮縣玉里鎮設立大閘蟹養殖示範場,研發出大閘蟹養殖技術,所養殖的大閘蟹,蟹肉質感佳、蟹膏和蟹黃口感綿密,品質備受肯定。

大閘蟹養殖產業是花蓮首見的水產養殖業,以往並沒有人投入,瓦歷斯.貝林說,台灣大約在3年前開始養殖大閘蟹,主要養殖區在西部和南部縣市,「他和專家在勘查花蓮環境後發現,花東縱谷地區水質佳、環境好,非常適合發展水產養殖業,尤其是大閘蟹和鱘龍魚」。

「當時在確定水質和環境條件後,再經過成本分析發現,市場水產需求量高,養殖成本低,獲利卻很高,所以決定協助原住民部落發展大閘蟹養殖產業」。瓦歷斯.貝林期待部落未來投入大閘蟹養殖業後,能以優良的品質搶佔市場。

花蓮大閘蟹養殖示範場面積達3公頃,開始投放的蟹苗達15萬隻,現在已陸續收成,每隻重量約在3兩至4兩。瓦歷斯.貝林說,花蓮大閘蟹的品質絕對不輸西部,主要原因就是花蓮水質乾淨、環境沒有污染,消費者可以安心食用。

目前大閘蟹養殖示範場正積極研發飼料配方和水草種類,全力提升蟹苗存活率和單隻重量,瓦歷斯.貝林相當樂觀,「一般大閘蟹重量需達5兩以上才比較有市場經濟價值,這個目標我們很快就可達到,初步預估養殖約8、9個月就可達成」。

「台灣養殖大閘蟹與大陸不同,大陸是屬於粗放養殖,單位面積的數量低,但台灣單位面積的大閘蟹密度卻相當高,所以蟹苗存活率的高低非常重要」,瓦歷斯.貝林相當看好花蓮養殖示範場研發的養殖技術和環境,養殖方法已有專家提供技術,而花蓮養殖環境屬於砂質地,不會孳生有害的雜菌,因此不必投放抗生素,蟹苗可健康的成長。

花蓮大閘蟹示範養殖場未來將把養殖技術轉移給原住民部落,並訂定合作養殖和行銷策略,全力協助原住民部落發展大閘蟹養殖產業,養殖大閘蟹的獲利比務農好太多了,預期對於原住民的經濟收入幫助很大。

不過瓦歷斯.貝林特別強調,養殖地區當然不會選在容易發生土石流災害的地區,或破壞水土保持、地下水涵養等地區,他們不願意重蹈西部和南部縣市的覆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