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中书外译 台湾还得加把劲

人气: 13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10月27日报导】(中央社记者林育立柏林26日专电)德文是欧洲联盟国家最多人使用的母语,不过每年一到法兰克福书展,主持台湾馆的台北书展基金会就为寻找台湾文学的德文译本伤透脑筋。

因为除了李昂的“看不见的鬼”和陈玉慧的“海神家族”外,这几年德国的书店几乎找不到一本台湾的当代文学作品。

为了增加台湾作家在欧洲的能见度,今年书展揭幕前夕,台北书展基金会特地出版德文版的“台湾当代小说选集”和“台湾现代诗选集”,汇集张大春和郑愁予等名家的作品,受到评论界的好评。

文学走出去还是得靠翻译,专家因此呼吁,台湾政府应该全力推动“中书外译”计划,让更多外国人认识台湾的作品。

主编德文“台湾当代小说选集”的柏林文学评论家史托兹(Dieter Stolz)表示,如果光透过媒体,只对台湾有粗浅的印象,阅读多篇小说后,才发现台湾动荡历史背后的丰富和深沈,有机会透过文学认识台湾,他感到非常幸运。

史托兹认为,文化唯有透过交流才有生机,去年在台北市立美术馆举行的德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葛拉斯(Guenter Grass)特展,就是台湾想像力让德国文化更丰富的明证,但愿这本选集能引起更多出版人的兴趣,让台湾作家有机会在德语世界抬头挺胸。

曾将多篇台湾短篇小说和诗作翻译成德文的翻译家唐悠翰(Johannes Fiederling)也指出,台湾比中国大陆早迈向民主,作品情境对西方读者来说不陌生,容易获得共鸣。

他举书展期间,许多拿到选集的读者一再询问伊格言、钟文音和胡淑雯的作品是否有德文版为例说,这两本选集只是试探的风向球,台湾政府应该补助更多中书外译的计划,让更多外国人认识台湾的作品。

作品曾获九歌年度小说奖的作家陈思宏,旅居德国多年,对作品翻译成外语面临的层层困难有深刻的体会。

陈思宏说,过去曾尝试先将几篇作品译成德文,透过朗诵会介绍给读者,引起一些出版社注意。

不过陈思宏表示,历经数十年的开放,台湾的当代文学其实非常接近西方文学,然而一般欧洲人却分不清楚中国和台湾,如果作品没有在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异国风味,质量也不如本语种的作品,为了商业考量,出版社自然没兴趣投资翻译。

陈思宏指出,正因如此,既然作家本人和出版社办不到,台湾政府就更应努力推动中书外译,因为文学是台湾最重要的文化资产之一,长远来看,能影响西方知识份子对台湾的观感,对国际形象影响相当深远。

据了解,为了增进各国对中国的认识,今年法兰克福书展的主题国中国十分重视翻译,从去年年初开始就推动所谓的翻译出版工程计划。

从于丹的“论语心得”、余华的“兄弟”、“汉字的字汇”、到“中国文明史话”,透过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的补助,西方的翻译家一共将100多种中文图书翻译成英文和德文,对中西文化交流贡献良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