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必須負起對世界的責任

標籤:

【大紀元12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沙莉編譯報導)《德國商報》(Handelsblatt)12月13日發表了讓皮薩尼費瑞(Jean Pisani-Ferry)(勃魯蓋爾研究所)的文章《中國必須負起對世界的責任》(China muss Verantwortung fur die Welt ubernehmen)。

文章說,只要北京依然我行我素,那麼全球經濟仍將失衡。該國國內生產總值已佔全球8%,購買力超過12%。2009年,由於大規模的經濟刺激計劃,牠的增長甚至抵消了G7國家的衰退。所有跡象都表明,它在未來10年將會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經濟第一。但是,仍然有兩個困難的問題。第一,是經濟增長的平衡。第二,長期以來特別重要的是,願意承擔在國際政治中的責任。

世界銀行行長羅伯特佐利克和他的首席經濟學家賈斯汀林已經於去年4月提出:全球經濟的核心不是20國(太多了),不是七大工業國(這是昨日黃花)而在G2:美國和中國。從中美商界對話升溫到美國總統奧巴馬最近訪問北京,在歐洲國家之間的意見相歧下,一切似乎都證實,中方取得世界經濟副領航的地位。

自2000年以來全球經濟增長的基礎是浮士德式的協議:美國人的無法滿足的消費慾望確保需求,中國工人的不倦的努力確保供應,並且中國準備無限量向美國人提供貸款,讓他們更多地消費。到2007年,美國國內需求造成了全球經濟增長的五分之一,主要是消費需求。中國經濟則很大一部份建立在出口和投資上:從2000至2007年消費在GDP中的份額已從45%降至35%,是美國的一半。誰可取代現在疲乏的美國消費者?人們在注視著中國。但是,2009年的重新啟動建立在傳統的不可持續的基礎上:國家投資和增加給企業的信貸。

文章說,雖然中國的盈利在過去10年中增加了10%,當然這主要是由國營企業獲得,但中國對刺激消費則沒有採取什麼行動,牠也沒有努力建設社會保障機制,使人們不須存錢防老和防病。相反,中國沒有放棄國家性的重商主義,金融危機中中國人開始減少補貼或努力爭取勞動機會。匯率政策也很典型。2005至2008年貨幣溫和的升值加強了人民的購買力,並有助於經濟的調整。但是自2008年秋季緊跟美元卻相反加強了出口的固定性。只要中國沒有響應,全球失衡的狀態還要持續。

中國在世界政治舞臺上扮演的角色也不清楚。中國在20國會議和一切主要國際論壇都有一席。但有一個區別,即牠只是有一席且代表自身利益。不同於西方國家所要求的,確實對全球問題負責,如氣候,金融,管理和貿易等等。中國只是猶豫並且願意提醒別人牠仍然是一個新興經濟體。所以,在現代歷史上從未有過這樣的權力和貧窮相結合的國家。誠然,中方缺乏在經濟外交和協調國際國家利益的經驗。該國仍然具有不透明的,基本上閉關型的政治制度。

但是,時間緊迫代價很高。如果中國不改變其增長模式並開始承擔起自己新的責任,人們擔心,金融危機中出現的合作精神不能持久。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學者:ECFA為必走之路 應設警戒指標
蒙古國醫師來台學習唇顎裂醫術後謝家扶 
迪拜獲得意外救援
華爾街日報:中美舌戰哥本哈根氣候峰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