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岳阳楼的由来

小君

人气 139
标签:

  岳阳楼的美名,自古传颂,位于现今湖南省岳阳市的西门城楼,楼高三层,视野开阔;因为景致绝佳,成为历代文人雅士宴集抒怀、流连忘返的胜地。自唐宋以来,登楼名作屡出。

北宋庆历六年,范仲淹在邓州出任知州期间,完成传世名作--〈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而“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则对做人处世,起到启发作用。

唐朝开元四年,岳州(今岳阳市)有个姓张的太守。有一天,他带几个人巡视管辖区,到了西门外湖边上,看有个圆形石台,上面有个小亭阁挂着“阅兵台”扁额。是三国时吴国大将鲁肃在洞庭湖练水兵时修建的。

张太守登上小亭阁,遥望无边无际的洞庭湖,真是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就想如果在高处建座高楼,一定更好。

于是,张太守发榜招聘工匠,一天,来了一个叫李鲁班的青年木工,自称无论什么亭阁楼台,都能设计的尽善尽美。太守命他当工程总管,限他一个月出图,画出一座三层、四角、五梯、六门、飞檐、斗拱、盔顶的楼阁。

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李鲁班什么也画不出来。太守气他说大话,就对他说:“现在来了那么多工匠,都在等你的设计图,你却……真是担误大家的时间,这样吧,再给你七天,要还画不出来,就领罪吧!”

李鲁班吓出一身汗,不知如何是好,自己在家乡也盖过无数瓦屋茅房,算是经验老到,没想到画个楼阁图会这么难。他想着想着,一个人坐在洞庭湖边哭起来了。

本来在等着做工的工匠们,看到这情况,纷纷议论起来。有个白发工匠就走上前劝道:“我看真鲁班也要苦学实干,你光躲在房里画图,也不是办法,应该多请教各地来的师傅们才是啊。”

李鲁班一想,是这个道理,就说:“请前辈指点。”

“我也不会画图,”老人说:“但我这里有些木方,你拿去摆弄摆弄,或许能摆出点名堂来。”

李鲁班一看,木方形状各异,大小不一,上面还各有编号,装满一大袋。他想这次可能有救了,谢过老人就立即回房摆弄那些木方。

这些木方啊,就像现在的立体模型,第一次玩还真难玩。李鲁班废寝忘食的摆弄了六天半,正好赶在期限前,完成了一座美轮美奂,符合太守要求的楼阁模型。

这时太守正派人来拿李鲁班,来人进屋一看,啊!真太好了,这么美的楼阁模型。可是这模型有点大,比房间门还要大,怎么搬去太守府给太守看呢?最后大家决定把房间门拆掉,才算把问题解决了。

太守看到模型真高兴,问李鲁班是怎么想到的?李鲁班也不邀功,老实说出了经过。

“这才是来了真鲁班啊。”太守知道来了高人,想要一见。

派人去传白发工匠吧,好像不够诚意,于是太守领着手下,带着李鲁班就到白发工匠投宿的客栈去了。

到了客栈,却是人去楼空。找不到人,只看到一张楼阁的设计图。

太守不死心,继续派人找。一天,有人上报,说有一白发老人在湖边用石头砌成拱洞,又在上面砌房子。张太守听了,连忙领着手下赶去,可是老人又不见了,只见石头砌成的拱洞上,立着一座壮观的楼阁。“此真神人也,看来用拱门做楼基真是气势非凡。”

太守正赞叹间,抬头看见对面高地有一白发老人,手握一把尺正在丈量土地。太守连忙喊:“今日得见师傅,三生有幸,敢问师傅可姓鲁?”

“鲁班是我师父,正在那里向老师傅们请教呢。”白发老人手指一群正在忙活的木匠泥工说。

太守顺他指的方向看去,果然有个气度不凡的老人,正在跟工匠们谈论什么。但是仔细一看,每个工匠似乎都长的跟刚才的白发老人一样,回头一看,白发老人不见了。再回头一看,工匠们也不见了。大家赶到刚才白发老人站的高地上,见地上留下一把尺,上面刻字───“鲁班尺”。

后来工匠们按照白发老人的设计盖成的楼阁,以西城门拱洞作楼基,因为位于天岳山之阳,故称“岳阳楼”。

而三层飞檐拱则命名:“鲁班门”。

   
(本文转载自【新三才】)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民间传说:为什么恒山没有山门?
民间传说:一念之贪美梦成空
傣族民间传说 :神用泥土造人
民间传说:江西翠微峰传说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