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映虹:獻給那只不怕被砍斷的手

程映虹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5月8日訊】就在”普世價值”被中共重炮猛轟,”不搞多黨制”被當局一再重申的時候,中國的鄰國印度正在舉行根據憲法五年一度的大選。印度的GDP比中國低,貧窮的印度人的照片常常充斥著西方媒體的版面,國際上雖然有所謂”龍(中國)象(印度)之爭”,指的是中印搭乘全球化的快車,經濟迅速起飛,成為兩個新興經濟大國,但在很多為崛起的祖國而自豪的中國人那裡,印度人始終是”紅鼻子阿三”(這是殖民地時期上海人對英租界裡印度巡捕的鄙稱)。他們的GDP不如中國,軍事力量似乎也不怎麼的,至少1962年曾經被中國打得無還手之力,更不用說那被宗教和種性分歧弄得舉國一團散沙的局面。印度的民主,在他們看來不過是一出鬧劇。”民主又怎麼樣?民主解決了他們的貧窮嗎?民主讓他們的GDP上去了嗎?民主讓他們強國了嗎?”網上常常有這樣的質問。

這樣的質問讓我想起一個笑話。一個人早晨出門時,遇到他的好鬥嘴的鄰居。這個鄰居問他:你昨晚睡覺了嗎?””當然睡了。”他答道。鄰居又問”那你吃了沒有?”他說:”還沒有,正去買早點呢!”。鄰居笑道:”那你睡覺有什麼用?你睡了覺肚子還是要餓!睡覺解決不了你的吃飯問題。”

這個”睡覺不解決吃飯問題”的歪理就是很多中國人對印度的民主–以及廣義上的民主–不屑一顧或者疑慮重重的根源。他們不明白的是如果民主是為了解決民生,那麼它根本就不會出現,更不用說成為如今世界上甚至連最獨裁的實際上是世襲制的國家(北朝鮮)都要自我標榜的國號。民主的目的,最通俗地說,無非是在政治權力的範疇內追求社會公正:憑什麼政治權力只能永遠由某一部分人掌控? 如果用民生標準來衡量,沒有誰會否認希特勒的獨裁比魏瑪共和國的民主更有經濟效率。還有很多人常常被獨裁政權對在他們上台前的那個社會的經濟不公正的指控所迷惑,但卻從來沒有意識到對政治權力的公然的霸佔和壟斷才是最大的社會不公正。更進一步說,政治權力不民主,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有所謂”均貧富”,但最終不但不可能有經濟利益的公正,而且這種”均貧富”會完全轉向反面,導致經濟利益的更大的不公正。這已經被中國從1949年至今的發展所證明。

關於民主,還有一種廣泛流行的觀念值得討論。很多人擁護民主,主要因為從制度安排的角度看,這是一種比較而言最不壞的制度。這就把價值排斥在外了。民主除了可以保障人權和自由這些價值之外,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人作為個體在事關公共事務問題上的尊嚴。因此,剝奪人的民主權利就是剝奪人的尊嚴,動不動就被”代表”就是喪失尊嚴。和吃飯睡覺這些人的日常需要相比,尊嚴更像人的衣著和打扮。在現代社會的公共場合中,一個赤身裸體的人可以吃飽睡好,”生存權”毫無問題,但卻談不上有任何尊嚴。

世界上不是只有中國才有信奉”睡覺不解決吃飯問題”的歪理的人。從廣義上說,所有反對民主,主張暴力和獨裁的人都屬於這一類型。這次印度大選,毛派分子又出來搗亂。他們反對選舉的理由無非是選舉解決不了貧富分化,是統治階級迷惑勞苦大眾的把戲。他們在很多邦和縣製造暴力事件,襲擊投票點,殺害選舉工作人員,攻擊為選舉服務的交通設施,製造恐怖氣氛。最聳人聽聞的,是他們在農民中放出風聲:誰要是去選舉,就砍斷他們投票的那隻手。

如果說民主是普世性價值的話,那麼它的反面,即毛主義也有普世性。在80年代,”光輝道路”–即秘魯的毛主義游擊隊–也用類似的手段破壞選舉。他們聲稱代表貧苦的秘魯農民的利益,但卻發明了砍斷農民投票的手這個最殘忍最具有象徵性的反民主的行動。人們現在無從知道,今天印度毛主義者放出這個風聲,是受到了”光輝道路”的啟發,還是他們自己的”偉大創舉”。如果是前者,那麼說明毛主義在世界範圍內建立的暴力反民主同盟是多麼無遠弗屆,跨越時空;如果是後者,那麼更說明所有的毛主義者都是相同的遺傳,無須啟發。

中共已故陳毅元帥有兩句詩警告那些所謂”個人主義膨脹”的人,叫作”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現在看來只要改一個字,叫作”莫伸手,伸手必被砍”。但印度的農民沒有被砍手的威脅嚇倒,舉國有近七億人投票。面對如此盛況,連人民網(是學者文章,不是官方新聞)也說印度議會制”在較長的時間裡保證了國家政權在不同的政治力量之間實現了比較平穩的、民主的轉移,在相當程度上體現了民眾的意志。應該承認,經過將近60年的實踐和完善,議會民主制度在印度已經深入人心,得到了比較普遍的接受,對於印度這個國家的發展進步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如此看來,印度國家雖然窮,印度農民雖然落後,但卻深明大義,知道自己不能光是被人代表,而是應該挑選和更換代表自己的人,哪怕被砍手。倒是在一些GDP高於印度的國家內,很多人不但自覺地將手深藏在衣袖內,還要嘲笑印度那只敢於投票的手。對於這些人,毛主義已經滲入其血液,民主云云是刀槍不入的。

--原載:《民主中國》,2009-05-04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程映虹:《家書》給《終結》的一記響亮耳光
韋拓:從下滑到坍塌 國足告別世界盃之路
林一山:被歷史選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林一山:港人何以為信念從沒退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