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鼓勵生育不能只靠津貼 政府需打造有利環境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謝佳珍台北7日電)生育率逐年創新低,養不起、不想生的民眾越來越多;要鼓勵生育,除發放津貼,提供完善社福措施,還有賴政府從改善經濟、教育、治安等層面著手,打造有利生育、養育的環境。

「2個孩子恰恰好,男孩女孩一樣好」,還記得過去這句朗朗上口的家庭計畫宣導口號嗎?民國40年婦女總生育率高達7.04人,為緩和人口成長,政府從60年起推動家庭計畫工作,還把每年11月定為擴大宣導月。

30幾年過去,婦女的生育率像溜滑梯一樣,逐年下降。民國40年總生育率有7.04人,但自73年起總生育率卻降至2.1人以下,去年更下降至1.05人,且出生嬰兒19萬6486人,首度低於20萬人,粗出生率只有千分之8.54,總生育率、嬰兒出生數、粗出生率都創下歷年新低。

內政部次長簡太郎表示,學者推估2051年台灣老年人口將高達39%,台灣街頭可能都是白髮蒼蒼的老年人;鼓勵生育是政府既定政策,養兒育女是個人也是國家責任,政府會努力營造有利年輕人願意生育的環境。

政府現有多項兒童福利照顧措施,包括發放幼兒教育券、醫療補助、托育補助等,受僱者不分男女,可請2年的育嬰留職停薪假,且立法院3月底才三讀通過修正就業保險法,將發放育嬰留職停薪津貼。此外,內政部也請專家學者研究發放兒童津貼的可行性,相關作為都是為協助民眾減輕養兒育女沉重負擔。

中央積極營造讓民眾願意生育的環境,地方政府也砸下重金,獎勵婦女「增產報國」,包括新竹縣市、嘉義市、彰化縣、雲林縣等多個縣市都發放生育補助津貼,以新竹市為例,生育第一胎補助新台幣1萬5000元,第二胎2萬元,第三胎2萬5000元。但不想生小孩的民眾還是很多。

「養不起」幾乎是夫妻不願生育的主因,根據93年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公布調查,認為不生最好的人,主要原因是「經濟不足以負擔生養小孩」。

對於政府積極鼓勵生育,民眾認為政府最應該改善教育制度及降低教育費用,其次依序是改善經濟、改善教育以外的社會福利、改善社會治安等。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王雲東表示,面對這波金融海嘯,希望政府改善經濟的排名可能會往前,不過,整體而言,導致民眾不願生育的不外教育、經濟、治安等幾項因素。

他認為,生養小孩是長時間的付出,目前政府鼓勵生育措施,多半是短期或一次式給付,例如發放生育津貼,無法提供足夠誘因,必須從改善教育、經濟、治安等大環境著手。

台灣人口成長趨緩,少子化、人口老化問題嚴重,政府有必要扮演更積極角色,努力提升生育率,才能將少子化所衍生的勞動力減少、扶養負擔加重等衝擊,降至最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