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國際觀調查:台灣學子應加強深度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林巧蓉台北報導)在國際化競爭與失業率飆高雙重壓力下,86%的學生認為「擁有國際觀」很重要,瞭解國際事務可以增加競爭力。調查顯示,學生的國際觀似乎停留在國際單一事件、NBA籃賽、大聯盟、或是影歌星動態為主。金車教育基金會總幹事曾清芸說,台灣學生的國際觀有提升的趨勢。不過,學生對於國際事務認知,偏重在時事資訊,深度不夠,無法全面性深入了解單一國家。

針對全省高中及大專院校學生,金車教育基金會進行一份「地球村公民-國際觀問卷調查」,總計回收1738份有效樣本,回收率為86.9%,信心水準97%,有正負3%的抽樣誤差,並於14日公布調查結果。

調查發現,86%的學生認為「擁有國際觀」很重要,61%想了解國際事務的動機是藉此可以增加競爭力,才能成為企業需要的國際人才。

至於學生獲得國際事務資訊的前三大來源,根據調查,有87%是來自電視,85%是網際網路,61%是報紙雜誌,以新聞報導型式呈現為63%,27%是網頁資訊,顯然媒體教育效果遠超越學校課程。

由於82.9%學生因為語言無法和外籍人士溝通,68%的學生認為最需加強英語教育,外語能力就是開啟世界之門的鑰匙。身為世界公民,時常閱讀國外資訊(76.8%)、外語能力(71.8%)和了解國際禮儀(59.9%)則是擁有國際觀應具備的重要條件。

受到近來全球暖化、經濟衰退、H1N1、油價與原物料波動的影響,學生認為,全球最需關注的問題首重生態保育(72.6%)、經貿失衡(53.2%)、醫療衛生(48.8%)及戰爭難民(33.9%)。

此外,學生最關心的國際事務議題比較是單一事件,並不廣泛。如偏重國際重大事件(57.6%)、新奇趣事(41%)、政治戰爭(37.7%)、影視明星(33.6%)及體育賽事(29.8%)。

學生眼中的台灣國際關係又是如何呢?44%認為對台灣最為友善的國家是日本、其次為美國(42%)、非洲邦交國(39%);最不友善是中國大陸,高達83%。至於經貿發展方面,美國為首位(84%),其次為中國大陸(78.7%)。至於台灣要加入國際組織,50%認為首重政治制度的改善。
(http://www.dajiyuan.com)


明道國中的余同學(右)和林同學(左)分享前往泰北服務的心得,微笑和自信讓他們與世界接軌。(攝影:林巧蓉/大紀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