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統及疾病

人氣 242

【大紀元8月20日訊】台美人長樂會 (Taiwanese American Senior Society—TASS) 有幸邀請華府泌尿科專家林秀嶺醫師 (Dr. Gerald Lin) 講解泌尿系統、疾病、以及預防和治療等,使會員們受益良多。


林秀嶺醫師

泌尿系統 (Urinary system) 的功能,主要在排除體內蛋白質新陳代謝過程所產生之含氮廢物 (Nitrogenous waste, urea),並藉由產生之尿液,來調節體液滲透壓、pH值、及電解質上的平衡,以維持身體內環境之恆定 (Homeostasis)。人體的泌尿系統由四個器官所組成,包括過濾血液產生尿液之兩個腎臟 (Kidney)、輸送尿液之兩條輸尿管 (Ureter)、暫時儲存尿液之膀胱 (Urinary bladder)、以及排除尿液之尿道 (Urethra)。成人每次排尿量約 300 cc,每日約1.5 夸脫 (Quarts),但它常和所喝水分、食物攝取量、咖啡因飲料、以及流汗量有關;藥物也會影響排尿量。

腎臟呈蠶豆形,一邊中央凹陷稱為腎門 (Hilum),是腎臟之血管出入處、及輸尿管離開之位置。腎臟是最主要的泌尿器官,製造尿液、清除身體內的廢物以及多餘的水份,而藉由尿液排出體外。腎臟產生尿液的過程,是個極其複雜的排泄、與再吸收的過程,目的是維持身體內化學物質的平衡,例如水份、酸鹼的平衡、鉀跟鈉等電解質的平衡。此外,腎臟也可以產生不同的賀爾蒙以及維他命,使其他器官得以正常的運作。比如產生紅血球生成素 (EPO),以維持身體上紅血球的生產;產生維他命D,以控制鈣離子或其他賀爾蒙而維持血壓的高低。因此當腎臟無法正常工作時,對於生命的影響甚劇,甚而造成性命的危險。

腎臟位於腹腔後方,靠近腰部的地方。它由大約一百萬個過濾單位『腎元』(Nephrons) 所組成;而每個腎元由一團微血管網,即腎絲球 (Glomerulus),及一條迂迴彎曲的小管,即腎小管 (Renal tubule),所構成。當血液由腎動脈帶至腎臟後,血液中的水分、電解質、養分及廢物等會被『過濾』,形成原始的尿液;但是大部份的水分、電解質及養分,則會透過腎小管的再吸收作用,重新回到血液中。

輸尿管約 8 至 10 吋長,管壁形成縱向皺褶,管壁厚且有彈性。其管壁可分為黏膜層 (Mucosa)、黏膜下層 (Submucosa)、肌肉層 (Muscularis)、及外膜層 (Adventitia)。輸尿管不斷的收縮或放鬆,使尿液流入膀胱。如果尿液不往下流至膀胱,甚或回流至腎臟,腎臟可能就會引起感染。

膀胱之主要功能為暫時存放尿液,其壁層也可分為黏膜層、黏膜下層、肌肉層、及外膜層。它的形狀像氣球,且隨存尿量的多少而膨漲或收縮。健康的膀胱可舒適的存放約 16盎司 (Ounces),即約 2 杯,的尿液,達 2 至 5 小時之久。

膀胱口、尿道之間有環形的肌肉叫括約肌 (Sphincter),平時像緊匝之橡皮筋,防止尿液從膀胱『洩漏』出來。當膀胱所存的尿量達到其容量時,膀胱的神經便『通知』腦部,需要排尿;小便時,膀胱肌肉就緊縮,而括約肌接著就放鬆,而讓尿液經由尿道排出體外。男性的尿道較長,約 20 cm,可依位置分為三部份:前列腺部 (Prostatic urethra )、膜部 (Membranous urethra ) 以及海綿體部 (Spongy urethra )。女性之尿道較短,約 2 至 5 cm,可分為上中下三部:上部的組織結構,和膀胱頸部是一致的;中部尿道在平滑肌層之外,還有隨意環形肌;下部尿道即尿道開口部,無肌肉,只有二層三角韌帶纖維組織。

女性由於生理結構的因素,且尿道較短,容易產生泌尿道感染的問題。婦女懷孕時,因黃體素的增加,使腎臟、輸尿管、膀胱腫大;中期以後子宮的壓迫,會使輸尿管的擴張更為明顯;另外胎頭的壓迫 (子宮變大),使得膀胱容量減少,代償性的又使尿道變長、壓力增加,使泌尿系統變得較為脆弱。因此如果懷孕期有排尿不佳或憋尿的情形,膀胱及輸尿管容易出現尿液回流,使得泌尿系統感染機遇率大增。如果每日飲用 250 至 300 cc 蔓越莓 (Cranberry) 果汁,蔓越莓含有獨特的 A型初花青素 (A-proanthocyanidins),可預防大腸桿菌黏附泌尿道黏膜的上皮細胞,降低泌尿道感染的機會。

由於年老、生病、或受傷,泌尿系統常會發生問題。特別是年紀漸大、漸老,腎臟就逐漸衰退,失去一些濾去血液中廢物的能力;而輸尿管、膀胱、括約肌、尿道及骨盆底的肌肉,也會變得衰弱,多少失去一些張力,而沒能完全排出膀胱內的尿液,以致於易受感染。而括約肌失去張力,也會造成不能自制的尿失禁。生病或受傷可能引起腎臟無法完全濾清血液,或造成尿液通路的阻塞等。所以常見的毛病有頻尿、失禁、及堵塞 (滯留) 等。

常人平常狀況下,每天排尿次數約 5 次;但如果大於7次,或者每2個小時排尿大於1次的情況,則可認為有頻尿的問題。頻尿-尿急徵候群是一個相當困擾的問題,主要原因是造成的病因相當多,而絕大部份找不出病因,因此治療效果常不甚理想。女性頻尿的情況比男性多。

尿液的分析,可查出尿液中是否含有不正常的成份,比如蛋白質,或受到感染。尿路動力學測試 (Urodynamic tests) 則可評估尿液在膀胱的儲存,以及尿液從膀胱流經尿道的情況。特別當病患有下泌尿系統,包括輸尿管、膀胱、括約肌、尿道,及骨盆肌肉或神經上的症狀時,醫生就可能要病人做尿路動力學的測試。小便有血的情況必需特別注意,通常 40 歲以下常是泌尿系統發炎的問題;但40 歲以上的患者,就有可能是泌尿系統長瘤或癌症。而PSA 檢查可較早期發現攝護腺癌的可能性,通常 50 歲以上的男人每年檢查一次,70 歲以上每兩年檢查一次,80 歲以上則檢查與否沒什麼差別。

泌尿系統的一些疾病,包括容易治療、到危及生命的症狀,茲簡述如下。個人的家庭醫生也許可診斷、治療一些小毛病,但較嚴重或特殊的症狀,則需找泌尿科醫生 (Urologist) 來診治男、女泌尿系統的疾病,及相關的男性生殖器官問題;婦科醫生 (Gynecologist) 或可治療一些婦女泌尿系統的毛病、及婦女生殖器官的問題,但較嚴重或特殊的泌尿系統症狀,則需找婦女泌尿科醫生 (Urogynecologist);專門診治腎臟的醫生,則叫腎病學家 (Nephrologist)。

1. 良性攝護腺肥大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攝護腺的肥大,會影響年紀較大男人的排尿情形。因肥大的攝護腺,會擠壓尿道而使小便困難。攝護腺肥大的男人,常有其他膀胱的症狀,比如頻尿等。超過 60 歲的男性通常會有某種程度的攝護腺肥大症,但不一定會引起尿道的擠壓,而造成小便的困難。男人因攝護腺腫大而造成頻尿或堵塞時,其治療可用使攝護腺縮小的藥物,但這種藥物可能影響房事;但如果使用使攝護腺放鬆的藥物,則會降低血壓,所以有時會頭暈。如果藥物沒效果則需開刀。

2.. 攝護腺炎 (Prostatitis)–憋尿或其他引起解尿不順的情形,都可能導致尿道壓力增加,尿液逆流到攝護腺內,而引起發炎。如尿液原已有細菌感染,就會造成細菌性攝護腺炎 (Bacterial prostatitis);如尿液沒有細菌感染,也容易對攝護腺造成化學性刺激,產生非細菌性攝護腺炎 (Nonbacterial prostatitis)。由於攝護腺發炎,因而常覺得尿急,但小解時,又有解尿痛 (Dysuria)、排尿困難,及夜尿 (即晚上睡覺時,頻頻起來上廁所)、血尿等下泌尿道感染症狀外,甚至也會有畏冷、發燒、全身倦怠、下背痛、會陰及下腹部疼痛不適、伴隨全身肌肉關節酸痛等現象。細菌性攝護腺炎可用抗生素治療;非細菌性攝護腺炎,是臨床上最常見且最困擾的攝護腺炎。非細菌性攝護腺炎的治療並沒有一定准則,可給予合適的抗生素、止痛劑、軟便劑、交感神經阻斷劑等,以控制發炎,緩解症狀。

3. 泌尿道感染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UTIs)—為泌尿系統受到細菌感染,而引起發炎的反應。通常女性比男性多。在健康的膀胱中,尿液是無菌的,所以感染的原因,最主要是由病菌經尿道口逆行而上,侵入腎臟、輸尿管、膀胱、攝護腺和尿道所引起的發炎反應;其次是身體其他部位的感染,經由血液或淋巴系統,再侵犯到泌尿道,或是泌尿道附近器官的感染直接再侵犯到泌尿系統。依照感染的器官,感染膀胱時叫膀胱炎 (Cystitis);感染腎臟時叫腎盂腎炎。腎盂腎炎如不好好診治,可能會嚴重的傷害到腎臟。

4. 尿失禁 (Urinary incontinence)—無法用意識來控制的漏尿情形,叫尿失禁。比如膀胱失去控制而造成漏尿;當患者抬重物、咳嗽、打噴嚏、或大笑時,會尿失禁;婦女因尿道較短,加上生產前肌肉必需放鬆而造成膀胱下面的肌肉太鬆,而常比男士容易得到尿失禁症。造成這種病症有許多原因,其治療的方法也不少,可從簡單的運動到手術等等方法。

5. 尿滯留 (Urinary retention)–想解小便,但因某種原因使得尿液鬱積在膀胱內而無法順利排出,就叫尿滯留。尿滯留粗略可分為急性和慢性,所謂急性尿滯留就是病人之前並無任何下泌尿系統症狀(如解尿困難、解尿疼痛、頻尿、夜尿等等),或輕微下泌尿系統症狀,但卻突然發生解尿完全解不出來的情形。造成急性尿滯留的原因很多,如常見的攝護腺肥大、尿道結石、尿道狹窄、攝護腺炎、而喝酒或者一些藥物也有可能會造成膀胱收縮力較差、或尿道內壓力增加,而造成尿滯留。慢性尿滯留是指膀胱排空功能已經逐漸變差,導致平時就有多於正常的餘尿量鬱積在膀胱裏。這種情況常常發生在一些糖尿病、中風或長期臥床病人身上。治療尿滯留必須根據病因。男人尿滯留或堵塞常常由於攝護腺腫大的緣固,可用藥物或開刀來治療;而婦女則很少有堵塞的毛病。

6. 腎結石 (Kidney stones)–腎會結石,其實泌尿系統的任何部位,都可能結石。石頭大小不一,有些會疼痛,有的則很輕微,或不覺疼痛。治療的目的是去除石頭、預防感染、避免再發生。治療的方法有動手術及不動手術兩者。通常男性比女性易得結石。膀胱結石大都由腎臟結石而來。除非小便堵塞,或過去發炎沒徹底治療,膀胱本身會結石的機會較少。結石主要和體質有關,但有時食物也會引起。

7. 膀胱疼痛症候群/間質性膀胱炎 (Painful bladder syndrome/interstitial cystitis–PBS/IC),又叫頻尿-尿急徵候群 (Frequency-urgency-dysuria syndrome)–這種症狀是膀胱發炎疼痛,而發炎可能導致膀胱結疤、硬化、減低容量、甚或出血等。這種症候群的肇因,目前仍不清楚,因此治療效果常不甚理想。

8. 蛋白尿 (Proteinuria)—指尿液中有高於正常濃度的蛋白質者。雖然尿液中含有高於正常濃度的蛋白質本身不是問題,但卻可能指出腎臟功能有問題,蓋正常的腎臟會把血液中的廢物濾除,而讓蛋白質存留血液中。

9. 腎衰竭 (Renal or kidney failure)–腎衰竭是任何嚴重腎臟疾病的最後結果。當腎臟功能下降到正常的30%時,會慢慢出現各種症狀,如疲倦、貧血、噁心、嘔吐、抽筋、浮腫、高血壓等,但並無特定症狀,所以在初期很難察覺到。當腎臟功能下降到正常的10-20%以下時,身體便無法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即進入末期腎臟病期 (End stage renal disease– ESRD,又稱尿毒症–Uremia),最後陷入昏迷後死亡。腎衰竭可分做急性 (Acute renal failure –ARF) 及慢性 (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 兩類。急性腎衰竭通常是指原本腎功能是正常的,但因其他器官或腎臟本身突然發病所引起的症狀。若及早處理,可能只需要短期的透析治療,腎功能就會恢復。慢性腎衰竭則是腎臟因各種疾病的傷害而漸漸失去功能的情形,為一般民眾及腎臟科醫師較為擔心的情形。引起慢性腎衰竭的原因包括慢性腎絲球腎炎、糖尿病、高血壓、多囊腎、慢性腎盂腎炎 (Pyelonephritis) 等。許多人可經過許多年,而不知患有慢性腎衰竭的毛病。

10. 神經性排尿障礙 (Neurogenic voiding dysfunction)—這是泌尿科醫師及病人最感困擾的問題之一。最常見的症狀包括排尿困難、餘尿量過多,及尿滯留的問題;此外,尿失禁的問題也常令病人感到困擾。由於排尿後餘尿量過高,復加以排尿時膀胱內壓力較高的結果,易導致尿路感染、輸尿管尿液逆流、腎及輸尿管水腫、腎功能缺損、腎臟結疤、腎臟萎縮,最後甚至腎功能衰竭,進而產生更多的併發症。神經性排尿障礙的患者將呈現不隨意的反射性排尿情形。治療的目標在於將此種不隨意的反射性排尿轉換為較合乎自然的隨意排尿控制;治療的原則包括保護腎功能、控制泌尿道感染、儲尿及排尿時維持膀胱低壓力、及促進其社交功能等。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B型肝炎淺說
B型肝炎淺說 人氣 84
2009 年音樂會及獎學金頒獎典禮
魚腥草
魚腥草 人氣 575
美國首都法輪功學員舉辦活動紀念4・25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