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寶典
正在這時,擠進來一個穿著土土的老頭,他看了一眼孩子,摸了摸,回頭說:「孩子他媽,去給我拿碗冷水來。」媽媽答應著,立即去端水了。「這老頭是幹甚麼的?」我心裡琢磨著,且在一邊觀望。只見他撩起孩子的袖子,中指、食指沾上水從手腕的正中慢慢推到肘正中,再沾水慢慢往上推,他神色慈祥的看著孩子。
小兒消化道問題特別多,也很普遍,如經常吐奶、食慾不好、肚子脹、拉肚子,還有便秘。然而醫治小兒的病很麻煩,因為他沒有辦法講述自己的病情,只能依靠觀察。
盛夏季節就在眼前,成年人都知道用帽子、墨鏡和防曬霜來避開烈陽的直曬。而嬰兒的皮膚更薄、更嬌嫩,要讓他們不被曬壞,有甚麼特別注意事項呢?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兒科醫生傑伊朱(Jay Joo,音譯)博士為父母們提供了以下專業建議。
牙齒從小保養 看牙不再是噩夢:每當給孩子看牙科的時候,是否尖叫、又哭又鬧,這幾乎是牙科診所每天都要上演的戲目,刺耳的鑽牙聲,畢竟大人都有點害怕,不管小孩再怎麼不配合,為了讓他有一口健康的牙齒,作為爸爸媽媽是要絞盡腦汁,連哄帶騙,讓小朋友乖乖的坐上這個診療椅。
中國有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生活中,父母的身教勝於言教;孩子的人生態度、生活目標、對事物的看法,很大程度上來自家庭的熏陶。不盡責的家長有多種表現。近日美國生活媒體CureJoy就發表了一組主題漫畫,盤點了父母們很少意識到的12種不良教育方式,在社交媒體上引起熱議。
為人父母的人都知道,教孩子怎麼用痰桶、怎樣說謝謝,對其成長都很重要,但可能少有人想過,愛在孩子長大成人過程中究竟多重要。為了讓孩子快樂健康地生活,寓教於愛很關鍵;而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研究也發現,父母對孩子的愛越多,他們的大腦發育得越好。
最近,有一對剛剛生下第三個寶寶的夫妻聯繫我,寶寶顯得很難受,但他們找不出原因。三個月大的小嬰兒總也不休息,是奶水的原因,還是疼痛?到底為甚麼?以我的經驗(我有兒童心理學學位,是一名替代療法醫師),有的寶寶正處於適應出生或自己身體的過程中。運用「追溯前世療法」(past-life regression therapy),有的人能回憶起自己降生的過程,有關的細節...
研究人員今天表示,更多寶寶喝母乳以及喝母乳時間愈長,這些寶寶成年後較聰明且所得較高,光是1年可為全球經濟省下約3000億美元。
家裡添了一個小小的新成員,新手爸媽的生活好像在一夜之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每個爸媽都有一個長長的育兒故事。到底怎麼教育孩子更好,媽媽日以繼夜的勞累真的是必要的過程嗎?借鑒一下美國人帶孩子的方法,也許會給您提供一個不一樣的視角。
《兒科》(Pediatrics)雜誌新近介紹了一則病例,警告醫生,給1歲以下嬰兒開出植物配方奶代替母乳或嬰兒配方牛奶,可能會讓寶寶罹患現已十分罕見的壞血病。
寶寶不睡覺怎麼辦?剛做爸爸媽媽的小夫妻沒轍了吧?看看這些爸爸媽媽是怎麼辦的,說不定有些啟發:
在少子化的年代,孩子是父母的心肝,由於疼愛孩子,在飲食上只要孩子愛吃那些冰的、冷的、辣的、生的、炸的都可以無所禁忌。所以我們不免看到現在的許多孩子經常是手上一包零食。這樣無節制的飲食習慣,且甚麼都讓吃,真的好嗎?
母乳哺育好處多,媽媽寶寶多健康,但如果媽媽或寶寶有些特殊疾病就有哺乳禁忌,請準媽媽要記得喔。
有些幼童入睡後會哭鬧,家長多認定作惡夢,還會帶去「收驚」;成大醫院說,這種狀況稱為「夜驚」,壓力、睡眠光線或喝了咖啡因飲料,都可能是誘因。
(大紀元記者李郁玫報導)一名出生7週的男嬰,因為哭鬧不停,又經常吐奶,家長懷疑可能是腸絞痛而帶至小兒科檢查。經過詳細問診得知,男嬰是個33週就出生的早產兒,出生體重2300公克,出生7週體重已達4700公克,一天餵食6餐,每餐大約在120〜150cc的奶量,而且家長經常用餵奶來止住嬰兒的哭鬧。醫師診斷為家長餵食過頭,且合併脹氣與乳糖不耐。
專家說,小孩挑食可能是嚴重心理毛病的徵兆,不容忽視。
小寶寶流涎一般都屬於正常現象。尤其是寶寶開始長牙以後,由於牙齒對牙齦的刺激,使涎水分泌增多。寶寶在半歲左右涎水分泌會達到高峰,到一歲左右流涎現象就會逐漸消失。
新生兒出生到3~4個月大時,唾液腺開始迅速發展,不過由於他們的口腔小,加上吞嚥功能還沒有發育完全,多餘的口水就會流出口腔之外,造成不停流涎的現象。
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早上起床噴嚏打個不停?或是鼻子一直都不通?嚴重時甚至還會轉變成感冒症狀?其實,這都是過敏性鼻炎導致的。根據統計,過敏性鼻炎的影響包括美國等開發中國家10~30%的民眾。而且每年有逐漸上升的趨勢,甚至它常常好發於都會區。
每天清早一起床便狂打噴嚏、鼻水流不停、伴隨鼻擤音咻咻叫,這些症狀往往到中午才會稍微緩解,但有時候甚至持續一整天,讓病患整天頭腦昏沈、注意力不集中,課業或工作表現也不理想,尤其在春秋季節交替時特別嚴重,讓病患本身或家人都經常為此困擾不已。
研究指出,42~63%的肥胖兒童,長大後會成為肥胖成人,肥胖青少年變成肥胖成人的機率更高達70~80%。全台共有61家醫院參與規劃了66場體重控制相關活動,幫助親子學習如何聰明吃與快樂動,透過健康飲食與規律運動生活型態的養成,讓親子可以一起輕鬆甩油顧健康。
梅雨季就全身癢、喘咳有痰的人注意,國內平均每3個孩子就有2人過敏,可能會有全身症狀,氣喘兒長大不喘不代表氣管正常,對症治療去敏「棄喘」事半功倍。
蔬菜顏色常讓小朋友「望色生畏」,或纖維口感不順口,都可能成為挑食原因。廚藝教師邱立雯建議,從小就讓小孩進廚房,做中學、認識蔬菜,甚至在家種菜,最能讓小孩吃得開心。
「媽媽,我屁股痛」,這樣的對話在部分家有幼兒的家庭時常上演,小兒科醫師林應然說,幼兒便秘易惡性循環,嚴重會肛裂、排便恐懼,應注意高纖少肉多喝水,養成每天排便習慣。
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小兒科醫師陳敏恭今天說,門診發現有近5成孩童睡眠時間不及格,睡眠不足會影響生長發育。
「英國醫學期刊」(BMJ)今天在評論中說,醫療監管單位該管管線上賣母乳了,因為母乳極容易受到汙染,將寶寶置於險境。
根據「刺胳針」(The Lancet)醫學期刊今天刊登的研究報告,喝母乳的人長大後智商較高外,所得也較高。研究對象是3500名新生兒,追蹤時間超過30年。
最新一期「國家科學院學報」期刊刊登最新醫學研究指出,過度讚美兒女,容易導致孩子變成自戀。
鑒於世界各地對花生過敏的人愈來愈多,1項和多年來健康建議相悖的研究今天指出,在寶寶出生頭11個月定期餵食含花生製品,有助避免過敏。
小兒厭食、挑食,是許多當父母很頭疼的問題,擔心孩子長不好、營養不足,一些家長就用恐嚇、甚至打罵強迫進食,導致親子關係緊張。
共有約 965 條記錄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週五(4月26日)印度大選進入第二階段。投票於上午7點開始,有1.6億人有資格在此階段投票,將決定人民院(印度下議會)543個席位之中的88個議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