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台灣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直腸肛門外科醫師沈名吟今天表示,近來導演楊德昌因結腸癌病逝,引發大眾關注,像是藝人楊烈、導演柯一正、資深藝人柳哥以及高雄縣長楊秋興也都是大腸癌患者,大腸直腸癌的高發生率,民眾不可不慎。
名導演楊德昌因大腸癌過世,引起民眾對大腸癌的關注,台中市澄清醫院接到不少民眾對大腸癌檢查的詢問,放射科主任吳新華今天表示,大腸癌是可以事先預防的,現在已有多方位電腦斷層掃描先進檢查儀器,猶如3D動畫,小至一公分的大腸癌或瘜肉都無法遁形。
大腸癌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平均年齡從六十八歲快速降到六十二歲。尤其台中最年輕的患者只有十四歲,醫師發現,這些人的問題就出在愛吃烤肉。
一位二十八歲的年輕 人,沒有遺傳病史,卻發現第四期大腸癌,推測與高脂 肉
大腸癌是國人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第三位,但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約有九成的病人可以存活,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表示,五十歲以後的成年人每年應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以早期發現。
澳門大腸癌的發病率高,據澳門鏡湖醫院表示,癌症位列本地十大死因之前三位,近年更呈躍升的趨勢,自二零零一年起,已高踞首位,每年約四百人死於癌病。
日本一項官方的調查結果顯示,接受過大腸癌健康檢查者與未接受這項健檢者相比,前者的死亡率要比後者約低百分之七十。
日本厚生勞動省今天發表一項大規模的調查結果指出,經常活動而身體運動量多的男性和幾乎不運動的男性相比,罹患大腸癌的危險率少三成。
飲食吃太油、加上定期篩檢觀念不普及,台灣人的結腸直腸癌發生率,十年來快速成長近十倍!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調查發現,台灣結腸直腸癌的早期發現率僅有一成七,大幅落後美國的二成九,五年存活率更比美國低上近一成。
日本厚生勞動省今天發表的一項研究調查報告指出,易於便秘者不用過於擔心,和通便正常者相比,罹患大腸癌的危險度並未顯得較高。
一名六十五歲的鄭阿嬤排便型態改變,檢查發現罹患「大腸癌」,醫師今天提醒民眾,上廁所要隨時注意排便情形,若出現習慣改變、內容物異常,應提高警覺,最好就醫檢查。
〔自由時報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四十歲以後得到急性闌尾炎,應該提高警覺。研究顯示,中、老年闌尾炎患者潛在合併大腸直腸癌的機會較高,建議此一族群在開刀六週後,做一次全大腸鏡檢查。
「人的大腸主要包括結腸和直腸,大腸的運動少而慢,對各種刺激的反應也比較遲緩,飲食西化,運動減少,壽命延長,大腸癌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大腸癌的癌前病要特別引起重視,90%~95%的大腸癌是由大腸腺瘤惡變而來。」廣東省人民醫院消化科主任、內鏡中心主任王啟儀說。
俗話說「十男九痔」,其實女性也是「十女九痔」,一家健診中心的調查指出,九成的受檢中年女性完全不知道自己有痔瘡問題,有的案例不到四十歲,卻誤把便血當痔瘡出血,延誤大腸癌治療時機。
大腸癌目前已經位居國人癌症死亡率的第三位,患者往往在發現時,已經是第三期了,即使經過治療復發率也很高,不過衛生署最近核准了新一代的輔助化療藥物,將可以降低大腸直腸癌兩成五的復發率,大幅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張德厚 報導)
大腸癌症狀很容易跟胃腸不適、痔瘡相混,等到發現時,往往都到了第三期,臨床研究證明,病患在開刀後,以新一代的輔助化 療掃除殘餘癌細胞可延緩病程,患者最好戒除菸酒、少 吃高油高熱量食物,定期檢查,預防復發。
台中縣一名六十多歲的老太太,去年健康檢查時,發現大腸裡長瘜肉,醫生建議切除,但是老太太並沒有聽從建議;今年4月再度就診,發現瘜肉已經癌化,於是趕緊進行切除手術,幸好癌細胞並沒有轉移。醫生強調,大部分的大腸癌是由大腸瘜肉轉變而來,中高年齡民眾,或是有家族病史者,最好能定期追蹤檢查。
日本厚生省今天警告,由於體內發炎而增加的特定蛋白質「CRP值」若偏高的話,將增加大腸癌的罹患率,對血液中這種蛋白質的檢查有助早期發現大腸癌的可能性。
大腸癌是台灣人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的第三位,成大醫院引進日本 MITAS手術,利用特有器械撐開肛門,使直腸及遠端乙狀結腸腫瘤掉在肛門附近,便於局部切除,以避免剖腹帶來的風險。
藝人楊烈罹患大腸癌,再次提醒世人大腸癌已是國人第三大癌症,根據台灣新光醫院和台北榮民總醫院的說法,正子造影 (PET) 和磁振造影 (MRI)均可篩檢出無症狀的大腸癌病患,為了避免檢查死角,可搭配大腸鏡的檢查。
台灣藝人楊烈罹患大腸癌是近日較受注目的影藝新聞,成大醫院表示,大腸癌經開刀治療後,二成至四成患者會復發,標靶治療則是當前大腸癌治療的新突破,利用藥物阻斷癌細胞血液供應,將能延長末期患者五個月的壽命。
大腸癌已成台灣人的健康殺手,無論是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排名都高居第三位,且呈現每年快速增加趨勢,但據研究,若能透過定期篩檢早期發現,可有效降低死亡率二至三成,行政院衛生署今天呼籲,五十歲以上民眾應每年進行篩檢。
特派自由時報記者羅碧╱奧多蘭報導
大腸直腸癌目前已是國人癌症中的第三位。大家聽到癌症即為色變,也令人感到恐懼與無奈,因此了解其發生的色險因子是非常重要的。在種種尋找致癌原因的研究中,飲食營養最具關鍵性的地位。根據美國的癌症死亡統計,約10-70%(平均30%)之癌症死亡率與飲食營養有關。而大腸癌中約90%與飲食相關。
[大腸多發性息肉症],有很高的機率會轉成大腸癌,而且父母親中有一個人得病,子女有一半的機會會遺傳。臨床上就發現,一個家庭五個兄弟姊妹,四個都是大腸息肉症患者。因此醫師強調,有家族病史,一定要定期追蹤,有息肉趕緊切除,避免癌症找上門來。(黃玉芳報導)
武俠小說中的「無腸公子」是武林高手,現實生活中的「無腸公子」卻是割掉大腸的人,他們罹患遺傳性大腸多發性息肉症,整條大腸長滿狀如苦瓜的肉瘤,如果不早早切除大腸,一家子可能有一半的人在三十歲左右就得了大腸癌。
大腸癌患者中,七成有便血徵兆,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王志堂今天表示,病患易將便血視為痔瘡或肛門裂傷處理,其實便血是大腸癌的前兆,此外,若出現排便習慣變化,腹痛,腸阻塞等,也要提高警覺。王志堂是在書田診所召開「小心與大腸癌打交道」記者會作上述表示。
紐約時報今天報導,兩種生物科技界研發出來的治癌新藥,經試驗能夠延長病人的生命,可望把癌症的治療帶入新的紀元。第一種是Genentech公司研製的「阿瓦斯汀」(Avastin),能夠讓大腸癌末期病患多活五個月,超出醫學界的預期,因此算是成功的臨床試驗。接受「阿瓦斯汀」治療的四百名病患平均活了20.3個月,另四百名只接受化療的病患平均只活了15.6個月。
共有約 239 條記錄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5月31日,電影《長春》在東京首映,引發巨大反響。觀眾紛紛表示,電影中展現出的勇氣與信念令人感動。這部影片真實再現了2002年中國吉林省長春市發生的法輪功學員進行電視插播後遭受打壓的事件。著名水墨畫家于駿治也到場觀賞了此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