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报】:让文学归文学不要泛政治化

人气 21
标签:

昨天,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华人作家高行健抵港访问,香港掀起高行健热,但港府却给予冷处理,与上次获得萧邦国际钢琴大赛金奖的内地青年李云迪访港时,高官倾巢而出捧场形成鲜明对照。港府冷待高行健,客观上帮了他,因为高行健这次文学之旅,得以变得更单纯、更符合他本人的原意,也有利他摆脱社会上泛政治化的束缚。

高行健这次访港,不少传媒及政客都把它当作政治之旅,但高行健昨天强调,他“跟政治没什么关系”、只是“政治要追吁我,没办法”。观乎其作品,尤其是上月七日他在瑞典学院发表题为”文学的理由”的讲词,我们深信他不想成为“政治工具”的说法是真诚的。

他说:“文学一旦弄成国家的颂歌、民族的旗帜、政党的喉舌、或阶级与集团的代言”,“就丧失本性,不成为文学”。

事实上,多年来他一直设法离开政治。他虽然是在一九八九年“六四”后,为表示抗议而退出中国共产党,但他一直没有参加中国民运,更没有与流亡海外的民运组织有联系。直至去年他获奖后,北京政府批评西方给他奖项,包含有政治目的,并抵制他的获奖,他也保持沉默,没有反批评。他的言和行是一致的,为的就是要与政治保持距离。

这次他应两间大学和《明报月刊》的邀请来港,出席的是民间的文学研讨会,相当低调,刻意避开传媒,避答政治问题,为的就是要避免卷入令人恼厌的政治漩涡。

试想想,高行健人未到,已经帽子满天飞,不负责任的批评包括指他是“又一个魏京生”和“反共斗士”;这些言论都是缺乏理据的,甚至令人怀疑批评者是否有读过高行健的作品。批评者乱扣帽子,恰恰反映他们处于极端政治化状态,硬要一厢情愿地把高行健的文学拉往政治。我们希望这些人认真读几本高行健作品,了解其写作宗旨,尊重其个人意愿,让他在香港真正开展其文学之旅。

与这些不负责任的批评者相比,中资书局如商务印书馆和三联书店的表现,就特别值得肯定。它们不但在店内张贴海报,高调宣传高行健来港,并在显眼位置摆放其作品。这种认知和做法,既有利中国文化传播,也符合“一国两制”精神。做得好!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