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龙应台欢宴高行健文化界老友畅谈叙旧

人气 4
标签:

【大纪元2月2日讯】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今天晚间协同女友杨芳芳,出席台北市长马英九、文化局长龙应台在圆山饭店所设的欢迎晚宴。在众多文化界人士的祝贺声中,高行健干杯答谢大家的热情,也趁此机会与久违的老朋友畅谈、叙旧。

中央社报导, 为了欢迎高行健来台,马英九晚间在圆山饭店昆仑厅设宴,并且邀请多位国内文化界重要人士前来。高行健在开席前先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答谢老朋友们的热情拥抱,随后也趁着餐叙较为轻松的气氛,把握难得的机会与老朋友们畅谈一番。

今天受邀出席晚宴的来宾还包括高行健此次获奖的推手─瑞典汉学家马悦然、“灵山”法文译者杜莱特夫妇、“灵山”台湾出版者林载爵、前后任文建会主委陈郁秀、林澄枝、国立艺术学院院长邱坤良,以及作家柏杨、陆铿、隐地、钟鼎文、杨泽、爱亚、李昂、陈若曦、齐邦媛、诗人巫永福、台湾大学戏剧研究所教授胡耀恒、导演李行等文化界人士。其间,陈郁秀曾代表陈总统向高行健致意,并表达期待两人六日的会面。

身为高行健此次获奖的推手,瑞典皇家学院院士马悦然表示,他早在十多年前就认识高行健,身为高行健的老友与诺贝尔文学奖讲评会委员,他很高兴这位优秀的作家能在西元两千年的关键时刻,为华人获得首座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也为中文文学开创新的道路。

而早在担任国家剧院主任期间即与高行健相识,并曾合作过戏剧演出的胡耀恒,则在致词中向高行健喊话:“我唯一的愿望,是希望你以后多用中文创作!”

胡耀恒认为高行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其实也是话剧自清末传入中国以来的百年丰收,目前他正在筹画于今年六月推出高行健剧作“周末四重奏”的公演,这出戏描绘一名五十多岁的画家与女友,在海边别墅巧遇另一对年轻的作家情侣,从而演变为交换伴侣的情节,是高行健西元一九九五年在巴黎完成的剧本。

对于胡耀恒将高行健获奖视为中国戏剧的百年丰收,作家爱亚也表达了个人观点,他认为华文世界最缺乏戏剧创作,也坦言一般中国文人的潜意识多半认为戏剧上不了台面。对于高行健在文学、戏剧多面向的创作,爱亚认为正可将中国文人的可能性提升;此外,高行健的作品具有令西方着迷的禅味,兼具中国原始的乡土元素及西方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因此塑造了高行健文学的世界观。

为了欢迎高行健来台,另一位早在高行健流亡法国之前,就在北京与他相识的台湾作家陈若曦,则是暂时放下沉淀于南投乡间的创作,前来参加这场晚宴。

陈若曦表示,高行健在作品中一再强调的个人主义、个人风格,从他们当年在风气仍然相当闭塞的北京初识时,高行健在庆祝剧作演出成功、首次离婚成功的派对中,满场飞扬的迪斯可舞姿即可看出。对照于高行健的个人主义,陈若曦在表示能够充分理解之余,也坦言“自己仍有很多放不下的包袱”。


    相关文章
    

  • 高行健与台北市长惺惺相惜畅谈文学 (2/2/2001)    
  • 明日报社论:高行健与法轮功的启示 (2/2/2001)    
  • 高行健在台湾倍受欢迎 (2/1/2001)    
  • 华人音乐明星李云迪即将造访台湾 (2/1/2001)    
  • 高行健抵达台湾访问受欢迎 将拜会陈水扁 (2/1/2001)    
  • 高行健: “生命是一连串的奇迹” (2/1/2001)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抵台 (2/1/2001)    
  • 高行健追寻深入内心世界真正自由的漫长之路 (2/1/2001)    
  • 中央社: 高行健认为中国作协不友善声明不值得谈 (2/1/2001)    
  • 高行健心路历程: 流浪得灵感写巨著《灵山》 (2/1/2001)    
  • 董建华冷对高行健 港议会要求解释原因 (1/31/2001)    
  • 高行健香江行言犹未尽 (1/31/2001)    
  • 高行健:文学跟政府没有关系 (1/31/2001)    
  • 陆铿直斥港府当局冷待高行健 (1/31/2001)    
  • 高行健:香港处境微妙 (1/31/2001)    
  • 高行健在港“感到不自由” (1/31/2001)    
  • 诺文学奖评审马悦然:“高行健文字具音乐性,译成瑞典文很容易。” (1/31/2001)    
  • 高行健将抵达台湾 发表三本新书及现场签名会 (1/31/2001)    
  • 高行健:最好不见特首 (1/31/2001)    
  • 高行健在香港拒谈个人政见 (1/31/2001)
  • 相关新闻
    高行健在香港拒谈个人政见
    高行健:最好不见特首
    高行健将抵达台湾  发表三本新书及现场签名会
    诺文学奖评审马悦然:“高行健文字具音乐性,译成瑞典文很容易。”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