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塔传奇:西湖画舫归欲尽 孤峰犹照夕阳红

人气 437
标签:

【大纪元3月11日讯】自古有谚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间天堂之一的杭州,其灵魂在于西湖。西湖周回三十里,山明水秀,历代人文哨萃,风月无边。在古代,西湖只是浅海峡角间的一个小小海湾,由于钱塘江泥沙的淤积,后来才内塞为湖。至唐,已经出落得清丽多姿,天下知闻。后来南宋偏安一隅,定都临安。以“临安”命名首都,俨然有光复中原之决心,可惜在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无休歌舞之中,南宋统治者“只把杭州作汴州”,声色犬马,醉生梦死。种种腐朽情状,固然为后人所叹,但从历史的纵深来看,历经整治,西湖景观在此期间也得到极大发展,“西湖十景”渐渐成形,千载流传,成为西湖景色的代表,“雷峰夕照”即为其中较富传奇色彩者。

图为20年代初的雷峰西照景区全景。“西湖画舫归欲尽,孤峰犹照夕阳红”的醉人情状,但凭这张黑白残照想象神弛吧。

雷峰夕照是最早入选西湖十景的画题,也是昔日西湖之代表性景观。每当夕阳西下之时,暮色紫山,塔影横空凌波,令人心醉。宋人尹廷高曾赋诗云:“烟光山色淡溟蒙,千尺浮屠兀倚空。湖上画船归欲尽,孤峰犹带夕阳红”。康熙三十八年,清圣祖康熙南巡江南,改名为“雷峰西照”,建亭勒石,立于西湖雷峰之西,盛极一时。“雷峰西照”的主体,就是雷峰塔。

雷峰塔地处杭州城外的夕照山雷峰上。建塔之初,被称为“西关砖塔”,西关是吴越国时杭州罗城的西城门,又叫涵水西关,大致位于今净慈寺一带。,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即吴越国灭国前3年,因吴越王妃黄氏得子而建,因而又叫王妃塔、黄妃塔、皇妃塔,“雷峰塔”并不是塔的官方名称。后来世人以地名塔,久而久之,此塔遂以雷峰塔之名广为人知。

雷峰的得名,按《淳佑临安志》,“旧有群人雷就筑庵所居,故名雷峰”。夕照山之名也早见于记载,宋人林和靖(即妻梅鹤子的那位林逋)有《中峰诗》一首描绘了当时夕照山的风光:“中峰一径分,盘折上幽云。夕照全村见,秋涛隔岭闻”。诗中所说的中峰,就是指雷峰,因雷峰在众山环抱之中故名。后来“雷峰夕照”成为西湖十景之一,据信和这首诗有很大的关系。

雷峰塔初建之时,金碧辉煌,巍峨壮丽,是一座砖身木檐的楼阁式塔,这是江南宋塔习见的形式。原拟建十三层,后因吴越国亡在即,受人力物力所限,改为七层。塔身为砖石结构,外围木构檐廊,内壁八面镶嵌有石刻《华严经》,塔下地宫内供有铜罗汉16尊。南宋画家李嵩所绘之“西湖图卷”,留下了当时雷峰塔的形象。宋徽宗宣政年间, 雷峰塔遭过一次雷击,塔顶部分受损,高宗七年修复,七层又减为五层。元末,塔周围的木廊为火所毁,明代嘉靖末年,倭寇入扰杭州,怀疑塔中有兵丁埋伏而纵火,木构檐廊全毁,仅剩砖石塔心。从此残塔斜阳,在西湖之畔寂然孤立了四百年,成为西湖十景中一道特别的景观。《西湖志》云:塔呈赤色,砖石裸露,藤罗牵引,苍翠可爱。日光西照,亭台金碧,与山光倒映,如金镜初开,火珠将坠,虽赤城栖霞不为过也”。清初,传有一高僧见塔颓败不堪,曾云游四方募捐,给塔加上了一层木衣,但日晒雨淋,很快就腐朽剥落了。时人郭麂有诗《湖上什诗》感叹到:“雷峰一塔颓唐甚,只替游人管夕阳”。

时至清末,塔身渐危。民国十三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1924年9月25日)下午近两点时,天气晴朗,无雨无风,雷峰塔忽然倒塌,目击者说当时尘埃蔽日,鸦雀满天。当时杭州城万人空巷,奔赴现场收集塔砖。塔倒之日,俞平伯、许宝驯夫妇正住在孤山俞楼,许宝驯当时正凭栏远眺,亲见雷峰塔之倾蹋。据俞平伯先生所见,塔砖为专门烧制,每块长一尺二寸,宽八厚三。塔砖分为有字无孔和有孔无字两种,有孔的塔砖侧面有圆孔,直径约6分,深四寸,下端封闭,中藏佛经,再以木块封闭,内藏有《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均以长四寸、宽二寸的白棉纸木版精印,是中国雕版印刷的精品,也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宋初木刻印刷品,而且经文上有当时吴越王具名,年代可靠,比之敦煌的唐人写经,更为珍贵。据说解放前上海南京路的一处橱窗中,出售一张完整的塔经,标价2000银元,比之当时的国人收入水平,实为天价。

雷峰塔之倾,实为挖砖之祸。解放后,邓拓曾来西湖游览,留有《望雷峰》诗一首,云:“映波桥上望雷峰,千古奇情有所钟。莫怪世人倾此塔,不教佛道逞凶锋”。诗之立意,在当时的环境下,阶级斗争的意味颇浓,乃是站在同情白素贞这位美丽而忠贞的女子(女子乎?蛇乎?)立场上,赞扬了人们为颠覆封建势力而作出的不懈努力。不过世人不停地来取砖,其目的倒不见得都是为了救白娘子逃出生天,而是出于愚昧的迷信,认为塔砖可以避邪,或者利于养蚕。一九二五年二月二日《京报副刊》载胡景轩与孙伏园之通讯云:“我们那里的乡下人差不多有这样的迷信,说是能把雷峰塔的砖拿一块在家里,必定平安如意,无论什么凶事都能够化吉,所以一到雷峰塔去观瞻的乡下人,都要偷偷地将塔砖挖一块带回家去…”

雷峰塔倒之后,南山之景日颓。雷峰夕照,遂成空名;“三潭印月”渐渐取代其地位,成为西湖之代表性景观。今日游人之游西湖,也多往北线岳王庙、灵隐寺一带;而西湖南线因景点较少(可观者唯净慈一寺),车马冷落,西湖之人文风景,不能不说有所缺憾。

经民间的渲染和《白蛇传》的广为流传,雷峰塔与白娘子结下了不解之怨。究其实,建塔之时,《白蛇传》尚为成形,那条美丽忠贞的“白蛇”的故事,是宋代以后的民间说书人衍化出来的。以后这一故事形成“话本”,明代冯梦龙编辑《警世通言》时,以“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之名收录,从此白娘子与雷峰塔纠葛不断。鲁迅先生在塔倒一月之后就发表了著名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以此塔为封建专制、吃人礼教的象征,对它的倒掉欢呼了一番,说了声“活该!”于是当今日有议论要重建雷峰塔,以完善西湖旅游风景之时,竟然有人以此为据,声称让这一恶势力的代表重现湖山,恐怕为鲁迅先生所不喜。事实上时隔《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不久,鲁迅先生又写了一篇《再论雷峰塔的倒掉》,文中对一些人出于迷信挖砖毁塔之事十分气愤,斥之为“一种奴才似的破坏“,“是对完整的大物暗暗地加以创伤,却又叫人难于知道加害者是谁”的阴险伎俩。无论如何,先生的文章乃是“匕首与投枪”,雷峰塔是也罢,不是也罢,也只不过是先生战斗的一种武器,古塔何辜之有?雷峰塔建与不建,确然应该审慎从事,然而从此角度进行讨论,其迂阔无聊,实在令人扼腕。

说到文人与雷峰塔,忽然想起徐志摩。志摩曾经在苦闷和彷徨中游过西湖,在细雨中对着雷峰塔的废墟,他写道:

再不见雷峰/雷峰坍成了一个大荒冢/顶上有不少交抱的青葱/顶上有不少交抱的青葱/再不见雷峰/雷峰坍成了一个大荒冢/

发什么感慨/这塔是镇压/这塔是掩埋/镇压还不如掩埋来得痛快/镇压还不如掩埋来得痛快/发什么感慨/这塔是镇压/这塔是掩埋/

再没有雷峰/雷峰从此掩埋在人的记忆中/像曾经的梦境/曾经的爱宠/像曾经的梦境/曾经的爱宠/再没有雷峰/雷峰从此掩埋在人的记忆中!

彼时他与陆小曼虽情根深种,但因陆小曼为有夫之妇,二人之结合,阻力重重,前景难言。从这首诗中,也看得出他的苦闷和愤慨。雷峰确实“从此掩埋在人的记忆中”,中国文人观景,多是抒发怀旧伤时的情愫,鲜有欢喜快乐之作。而今夕照峰上将建新的雷峰,希望主事者、建筑家们能有灵性的发挥,将“雷峰夕照”新创于西子湖上,让我们在新的时代环境下,能重温“曾经的梦境”、“曾经的爱宠”,不亦一大功德乎。


    相关文章
    

  • 雷峰塔地宫揭密直播:地宫真相大白 (3/11/2001)    
  • 雷峰塔地宫有惊人发现 青铜佛像龙现莲花 (3/11/2001)    
  • 人大常委反对挖掘雷峰塔地宫 (3/11/2001)    
  • 考古队长推测: 雷峰塔地宫内藏着佛螺髻发 (3/11/2001)    
  • 雷峰塔地宫未现传说中16尊金铜罗汉像 (3/11/2001)    
  • 快讯:雷峰塔地宫发掘出现意外 (3/10/2001)    
  • 《白蛇传》中雷峰塔地宫明天将开启千年神秘 (3/10/2001)    
  • 杭州雷峰塔下神秘地宫即将开启 (3/7/2001)    
  • 千年古塔--雷峰塔开工重建 (12/26/2000)    
  • 西湖又见雷峰塔“雷峰夕照”重现人间 (12/26/2000)    
  • 奇思妙想 西湖“大整容” (12/7/2000)    
  • 中国决定重建雷峰塔 (11/17/2000)
  • 相关新闻
    杭州雷峰塔下神秘地宫即将开启
    《白蛇传》中雷峰塔地宫明天将开启千年神秘
    快讯:雷峰塔地宫发掘出现意外
    雷峰塔地宫未现传说中16尊金铜罗汉像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