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丰: 从联储神话到纳指泡沫

薛兆丰

人气 42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4月19日讯】 美国股票大跌,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都回复到1998年的水平,看来不可能马上收复失地。人人都指望联邦储备银行降低利率,以挽救否则就要步入衰退的美国经济。

大家的印象是,美国经济的好坏,股票价格的高低,都取决于以格林斯潘的看法和对利率的调节。他如果觉得经济过热,就调高利率;如果过冷,就调低利率。非常奇怪的是,格林斯潘本人似乎从来没有澄清过公众的这种错误印象,他从来没有告诉大家:“我没那麽大权!”

联储局负责控制货币总量

联邦储备银行是美国的发钞银行,其首要任务是控制美国的货币总量。具体做法是,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发放或收回“现钞”,从而间接控制美国的货币总量。

“现钞”也叫基础货币,它仅仅是全部货币总量的一个小部分。但只要控制“现钞”的多寡,就能间接而粗略地控制货币总量。

那麽其他的货币是什么呢?是商业银行依靠少量现钞“创造”的货币。创造货币的过程是这样的:商业银行把现钞借给A君,A把现钞付给B君,B君把现钞存进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又把存进来的现钞借给C君,C君把现钞付给D君,而D君再把现钞存进商业银行。这样,只凭一张现钞,商业银行一下子就多“创造”了两个活期存款账户,一个是B君的,一个是D君的。活期存款能够随时支付现金,所以活期存款就是货币!更一般地说,所有能发挥支付功能的账户(如信用卡)都是货币!简而言之,商业银行通过反复借贷的过程,“创造”了大量的货币。

今天,信用卡等支付系统越来越发达,商业金融机构“创造货币”的办法越来越多,这使得“现钞”和“货币总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越来越乖张,所以,联邦储备银行通过“现钞”来间接控制“货币总量”的任务,就变得越来越棘手了。

但不管怎样,我们要明确的是,联邦储备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政府债券,控制“现钞”的数量,从而间接控制美国的货币总量,使之保持稳定,这就联邦储备银行的首要任务。

控制货币总量的经济理由

对一个国家来说,货币总量的多寡是无关紧要的!那仅仅是一个尺度。即使美国每个人手头的美元数量都增长10倍,美国经济也既不会改善,也不会恶化,只是一切商品的标价都要加个零罢了。(对于个人来说,货币的持有量是重要的,但那其实是货币的“持有比例”。人人都希望增大自己占有的货币比例。)

虽然货币总量的“多寡”无关紧要,但如果货币总量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就会严重扰乱经济秩序。在真实的世界里,每个企业、农场、商店和个人各自掌握的资讯都是孤立的。当他们手头的钱忽然多起来时,他们无从立即作出准确的判断——到底是自己的本事增大了,还是社会总的货币量普遍增大了。

这种资讯的不确定性,是现实生活中非常重要特征。联邦储备银行控制货币总量,目的就是尽量排除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干扰,让人们更准确地判断,是不是自己的本事增大了,是不是应该扩张业务,或是不是应该进一步省吃俭用等。

就这一点而言,联邦储备银行的确对经济大局举足轻重。它的任务就是尽量维持一个稳定的尺度,以便我们正确地理解事实,作出恰当的反应。但是,这个尺度本身并不是财富。如果美国有一半的州忽然陷到汪洋里去了,那麽无论怎么调整货币总量,也不能把损失的财富挽救回来。

联储局提供流动现金

联邦储备银行的另一项任务,是为商业银行提供紧急流动现金。刚才解释过,商业银行通过反复向外贷款“创造”了货币。一般情况下,现金的提取量是稳定的,所以这样“创造”货币没有问题。但是,一旦出现不测,某些银行发生“挤兑”现象,那麽银行系统就会雪崩式地陷入债务危机。

要指出的是,发生挤兑的银行未必是不健全的,健全的银行也会发生挤兑。银行需要流动现金,这是很正常的。联邦储备银行提供这种帮助,向有需要的银行提供流动现金,并收取一定的利息,这就是格林斯潘老是在调的那个利率。不过,商业银行之间也可以互相借用流动现金,它们之间收取的利息,叫商业银行间短期借款利息,这种利息的高低,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

实际上,商业银行每当需要流动现金时,一般都是向同行商业银行借,而不向格林斯潘借。这是因为,尽管商业银行之间的借款利率略高,但手续简便;而向老大哥格林斯潘借钱,虽然利率略低,但手续比较烦琐。目前商业银行向联邦储备银行的借款,仅仅占了它们本身现钞储备的“千分之零点五”!可见,虽然联邦储备银行答应充当商业银行的最后靠山(last resort),为它们提供紧急流动现金,但其实际数目一向很小,这些钱对经济的影响根本微不足道。

鲜有人指出的真相是:格林斯潘在这一点上是被动的,而远不是主动的。他的任务是盯着“商业银行之间的贷款利率”的变动,相应调整“联邦储备银行贷款利率”的高低,使后者保持略低于前者的水平。也就是说,如果商业银行之间筹措流动现金的“市场利率”降低了,那麽联邦储备银行就要“跟着”调低自己的贷款利率,否则就要“跟着”调高自己的贷款利率。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联邦储备银行的贷款利率太低,人们就会把联邦储备银行当成提款机,向它廉价地借来资金,再以市场的高利率借出去套利;反过来,如果联邦储备银行的贷款利率太高,那麽商业银行就不敢向它借用紧急流动现金,它就不能发挥“最后靠山”的作用。所以,格林斯潘宣布调整“联邦储备银行贷款”的利率,只是跟在市场屁股后面亦步亦趋,只是汇报市场的变化情况,而不是相反,不是影响市场,不是指导市场的走向。

读者说:你肯定搞错了!全世界都在报道,是格林斯潘先调整了联邦储备银行的贷款利率,商业银行才跟着调整它们之间、以及它们和顾客之间的贷款利率的,你怎么能倒过来说呢?

答案是:商业银行之间的资讯传递没有一个标准,而联邦储备银行充当了一个不偏不倚的汇报者,它对市场利率的变化作出综合评估,然后调整自己的利率,使它保持略低于市场利率的水平(但借款的审查过程要严格一些),而其他商业银行则以联邦储备银行的调整为标准,自行调整自己的各种贷款利率。时间上的先后,并不表示逻辑上的因果。联邦储备银行只是市场行情的忠实的汇报者,而不是设定者或引领者。

实际上,有经验的人完全可以根据有关的资料,相当准确地预测联邦储备银行调整利率的方向和幅度,而且即使相差一点,它对美国货币总量的影响也极其微弱——因为联邦储备银行控制货币总量的手段,是买卖政府债券,而不是调整对商业银行的紧急现金贷款的利率。联储局的这两项功能,是完全不搭界的。

美股大跌的原因

回头看美国股市大跌。从1998年开始,联邦储备银行通过买卖政府债券的方式,急剧扩张了美国的货币量,当时的一个考虑,是防范“电脑千年虫”问题。美国货币量增加,才是最近两年股价暴涨、尤其是科网股票泡沫大增的原因(科网神话恰好提供了一个泡抹生成的题材)。
结果,千年虫危机并没有发生,但急剧膨胀的货币量,已经使美国走近了通货膨胀的边缘。联邦储备银行正确地意识到这一点,开始收缩货币量。美股于是大跌,而科网股首当其冲。现在股市回复到1998年的水平,那似乎就是应有的水平了。

我们还清楚地记得,科网股的领袖们意气风发、甚至语无伦次、胡乱扩张业务的场面。这不能怪他们。因为当人们手头的钱忽然多起来时,他们没有办法立即准确判断,到底是全社会的“货币总量”多起来了,还是自己的“货币比例”增大了。结果,他们采取了错误的行动。惨痛的教训是:只要货币总量的波动是意想不到的,那麽它就会严重地误导人们的决策,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浪费。

[email protected]

──转自《制度主义时代》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BBC: 中美军机相撞 美股市草木皆兵 (4/3/2001)    
  • 科技股大幅上涨 圣诞老人终于光临华尔街 (12/23/2000)    
  • 华人首次在AMEX举行模拟交易 (12/8/2000)    
  • 华人首次在AMEX举行模拟交易 (12/6/2000)
  • 相关新闻
    韦拓:从下滑到坍塌 国足告别世界杯之路
    林一山:被历史选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林一山:港人何以为信念从没退后?
    【名家专栏】你的口罩为什么是中国制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