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坛:没有诗人的年代

西西

人气 2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7月23日讯】 第三届人民文学奖日前开奖,其中的诗歌奖颁给了两位最著名的诗人:一个是1989年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的海子,一个是近十多年来一直生活在精神病院的食指。他们的获奖作品分别是《海子的诗》和《食指的诗》。这是近来最值得玩味的一条文化新闻,媒体报道时称之为“自杀者和精神病人”获奖。死人、诗歌、理想主义再一次滑稽地变换了面孔,在畅销书和流行文化的层面复活。   

人民文学奖创立于1986年,每5年一届。待选作品主要来自于近5年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结集出版的长篇小说、诗歌、散文和纪实文学。第二届人民文学奖于1995年颁发——好像已经是多年以前的事了。   

沈浩波:他们不知道该把奖给谁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逃避责任和缺乏标准的评选。因为缺乏自己独立的标准,所以他们不知道该把这个奖发给谁,而又因为这种对诗歌的无知、缺乏标准,所以就干脆逃避责任,直接把这个奖送到死尸和佛爷的手上。可以想象,他们大松了一口气,这下好了吧,不会有什么争议了吧,这两个人的历史地位可都是有定论的!但这种不负责任的草率的拿这个奖项当儿戏的做法真的会使他们心安理得吗?这种绕过了所有鲜活的诗歌生命和诗歌作品而企图拿两尊佛像来搪塞了事的做法他们就真的不会感到心虚吗?   

诗歌在近10年来成了最不受出版商欢迎的文体,没有人把关注中国诗歌的发展当成义务,人民文学出版社也不例外,虽然他们一直在坚持出版很著名的“蓝星诗库”(《海子的诗》、《食指的诗》就属于这个系列,最新的则是2000年12月出版的《于坚的诗》。)。对于几乎没有出版机会的中国诗歌来说,“蓝星诗库”已经很难得了,但“蓝星”的标准完全是看诗人的名气到了哪个份上,没有在诗歌界获得至高地位的诗人,根本入不了人文社的法眼。正是这种漠视、不关注、不知情,使得评奖者在面对诗歌时两眼发黑,根本没有起码的标准和原则。而这,其实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形象是不相符合的——君不见美国的普利策诗歌奖?人文社为什么就不能充当这样一个角色呢?   

或者有人要说,人文社的这个奖只能发给他们出过诗集的诗人,总共才那麽几个人。那麽我想问:为什么总共才那麽几个人(计有:海子、西川、昌耀、舒婷、于坚),中国有那麽多优异的诗人他们可曾看到?即便就从这几个人中选,如果颁发给于坚和西川的话恐怕也更合理,好歹这两位还都是倍受各方瞩目的仍然拥有生机的诗人,“蓝星”也因为收入了他们的诗集而获得了实际的意义。即便非要给一个逝者,也别给死了12年的海子啊,去年才逝世的昌耀难道不是更合适的人选,起码还能推动《昌耀的诗》的销量吧?   

萧三郎:作秀也该光明正大   

借着“诗歌”这种现时代的稀缺资源、借着“理想主义”的种种浪漫温情、靠着“奖项”这种最容易让报纸花费版面的新闻由头,畅销书制造者制造了又一个文化“热点”事件。   

联想到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一两年来的市场举动,更觉得此举意味深长。人文社原来是经典作家的出版摇篮,今日已成为制造畅销书的“时尚作坊”:去年,他们轰轰烈烈推出了儿童魔幻小说《哈利·波特》,在畅销的路上一路狂奔;今年年初,书市一片惨淡,已经多年未评的人民文学奖适时出炉,如愿以偿吸引了眼球。   

话说回来,跟市场的勾搭永远算不上龌龊,制造畅销本来就是商人的本色。《作家》、《人民文学》等老牌纯文学杂志都已经痛定思痛改头换面以求得到读者的青睐,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转变原也无可厚非。但可笑的是,有人认为诗歌奖给了海子和食指这两个人,“多多少少是对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呼唤”。呼唤?到底是谁在呼唤?反正不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本来理想主义、浪漫主义也不关他们什么事。对于这样的说法,人民文学出版社没有回应,但说不定他们心里猛点头:是啊是啊,难道我们不是一直在做坚守文学阵地的工作?现在还有几家出版社肯出诗集?……我的想象力也许太过丰富,但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要用这么庄严的名目来标举一个事件?作秀就作秀了,光明正大就好,又何必拿“诗歌”来做最后的贞洁牌坊?   

至于海子和食指,我们可以假设,他们本身在这里已经缺失,只不过是被利用的一个优势资源而已,没有他们,照样还有别的谁谁谁。当然选择他们也是煞费苦心的,这两位的影响在那里,该不会有人质疑吧?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太中庸了,反而露了马脚。想拍拍市场的马屁,结果却有可能很不小心地拍在了马腿上。   

叫卖海子、食指的理由   

1、另类。食指长期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是所谓的“疯子”(他能说出“我把自己定位为疯子”这样的话来,我看他比很多人都明白)。海子更绝,一死了之。现在读者心态最凉薄,没有一点能提起兴趣的事,看也不要看。炒作的要决就是没事也要搞出事来,现在活生生两个异常人士,还不是用到尽?   

2、有群众基础。每个年轻人总有过一定时期读诗的经历,这二位又都是成名已久的人物,对他们的诗句,可谓耳熟能详。“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这是食指的《相信未来》;海子的“面向大海,春暖花开”,被某些青年用以形容理想居所,倒也贴切得很。(奇怪房地产商怎么没想到这一点)   

3、名人效应。很多人介绍食指时总是这样开头:对北岛的诗歌产生过深刻影响的一个人。和食指连在一起的名人有阿城、陈凯歌等,和海子连在一起的名人就更是数不胜数了。名人最有说服力,光凭那一大堆名人的金字招牌,就是免费的活广告。   

4、诗人气质。气质这东西难说得很,但人们总是固执地认为诗人就该痛苦。于坚就是太正常了,没有卖点。在世俗的眼光中,食指当然痛苦了,住精神病院这么久!而海子生前是个“可怜”的、清贫、没有人爱的人。人的同情心总要找到出口,给诗人的话可以增添自身品味。   

5、哲学。当人们看不懂时,他会说,呵呵,很哲学啊。海子和食指都不缺乏这种让人反反复复看却始终摸不到边,最后只得宣布自己欣赏他们的哲学的那种诗。但越看不懂越要看,太浅白,像汪国真,那怎么能够体现自己的水平?

——原载<<新周刊>>(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在电视播音员那文革式的高亢语言中反思奥运 (7/18/2001)    
  • 金庸大侠竟是文坛剽客? (7/18/2001)    
  • 16篇小说12篇以死结局 大陆网络文学”走向死亡” (6/22/2001)    
  • 《乌鸦》被斥妓女文学 王朔却拍案叫好 (6/2/2001)    
  • 大陆女作家新著写女性出国梦碎引争议 (6/1/2001)    
  • 王蒙评点文坛红人 (5/30/2001)    
  • 发出自己的声音——走近余杰 (5/26/2001)    
  • 金庸点评文坛名人 (5/25/2001)    
  • 邱立本:文学的武器谍影的诗情 (5/21/2001)    
  • 江泽民骂香港记者 金庸骂台湾记者 (5/17/2001)    
  • “愧对”新生代作家 王蒙评点当今文坛五大红人 (4/27/2001)    
  • 探讨金庸热:一种奇异的阅读现象 (4/11/2001)    
  • 王朔向中国画开始新一轮“攻击” (4/8/2001)    
  • 集体的无奈个人的辛酸 (3/23/2001)    
  • 【纪元特稿】 张耀杰:现代文学中的“精神奴役” (3/13/2001)    
  • “新京派文学”你说我说 (2/20/2001)    
  • 大陆文豪变富豪 一举成名百万来 (2/15/2001)    
  • 高行健心路历程: 流浪得灵感写巨著《灵山》 (2/1/2001)    
  • 金庸直言不喜欢四种文风 (1/9/2001)    
  • 文坛爆出两大新闻 “一只绣花鞋”点燃导火线 (1/7/2001)
  • 相关新闻
    文坛爆出两大新闻 “一只绣花鞋”点燃导火线
    金庸直言不喜欢四种文风
    高行健心路历程: 流浪得灵感写巨著《灵山》
    大陆文豪变富豪  一举成名百万来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