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语文隔阂难“客”服 最大瓶颈

人气: 7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3月31日报导】传播“客”的现在式系列–展望篇(中央社记者陈虹瑾台北31日电)客家电子媒体发展至今,因坚持客语导致版图无法扩大,出现“成也客语、败也客语”的矛盾。在政府资源方面,也在商业台、客家台间呈现分配上的两难。

客家电视台自民国92年起正式播出,是全世界第1个、也是目前为止全球唯一的全客语播出频道。只不过,“全客语”的播放环境,某种程度也限缩了客家电视台的媒体版图,即使所有节目都加上字幕,民众还是常因“听不懂”就转台,出现“因客语而生、也因客语而伤”的窘境。

客家电视台台长徐青云说,许多乡亲向她献策,建议改以“双语”方式呈现节目,让客家族裔以客语收看、非客家族裔观众改听国语声带。但她认为,所有节目以客语声带播放是现阶段的唯一坚持、更是10年内的“必要之恶”。

“为传承语言、加强客家人自我认同,什么事情都可以变,就是这点(播客语)不能变”。徐青云一席话,道尽了坚持客家文化传承者的理念。

除语文隔阂外,资源分配是目前客家传媒另一难题。客委会为争取客家文化在商业台的曝光度,编列预算、以业配方式委托商业台制作客家带状节目。此种做法增加了普罗大众对客家文化的认识,却也排挤了其他客家媒体的制作预算。

宝岛客家电台台长钟惠文就表示,客家电台属“小众媒体中的小众”,维持运作本来就不易,因此客委会的节目标案就成了电台急欲争取的资源,“但上百万元的标案都给了商业台,我们都只能拿到数十万的案子”,政府既然要提振客家文化,资源分配理应以客语媒体优先。

交通大学传播与科技学系副教授魏玓则认为,由政府编列预算委托商业台制作节目的“发包式”做法,不利于文化久远传承,同时也排挤客家媒体的制作成本。他长期观察客家电视台,发现制作团队努力寻求突破,但“先天条件(预算)不足,就算有心突破也很难”。

魏玓建议,最理想的做法是政府编列预算给客家媒体,客家媒体制作具深度与品质的节目文本后,不仅在客家频道播出,还能以较便宜价格卖给商业台,让商业台再播一遍。他举纽西兰的毛利电视台、英国的BBC为例,都以类似作法与同业合作,创造族群电视台与商业台的双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