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語文隔閡難「客」服 最大瓶頸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3月31日報導】傳播「客」的現在式系列–展望篇(中央社記者陳虹瑾台北31日電)客家電子媒體發展至今,因堅持客語導致版圖無法擴大,出現「成也客語、敗也客語」的矛盾。在政府資源方面,也在商業台、客家台間呈現分配上的兩難。

客家電視台自民國92年起正式播出,是全世界第1個、也是目前為止全球唯一的全客語播出頻道。只不過,「全客語」的播放環境,某種程度也限縮了客家電視台的媒體版圖,即使所有節目都加上字幕,民眾還是常因「聽不懂」就轉台,出現「因客語而生、也因客語而傷」的窘境。

客家電視台台長徐青雲說,許多鄉親向她獻策,建議改以「雙語」方式呈現節目,讓客家族裔以客語收看、非客家族裔觀眾改聽國語聲帶。但她認為,所有節目以客語聲帶播放是現階段的唯一堅持、更是10年內的「必要之惡」。

「為傳承語言、加強客家人自我認同,什麼事情都可以變,就是這點(播客語)不能變」。徐青雲一席話,道盡了堅持客家文化傳承者的理念。

除語文隔閡外,資源分配是目前客家傳媒另一難題。客委會為爭取客家文化在商業台的曝光度,編列預算、以業配方式委託商業台製作客家帶狀節目。此種做法增加了普羅大眾對客家文化的認識,卻也排擠了其他客家媒體的製作預算。

寶島客家電台台長鍾惠文就表示,客家電台屬「小眾媒體中的小眾」,維持運作本來就不易,因此客委會的節目標案就成了電台急欲爭取的資源,「但上百萬元的標案都給了商業台,我們都只能拿到數十萬的案子」,政府既然要提振客家文化,資源分配理應以客語媒體優先。

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副教授魏玓則認為,由政府編列預算委託商業台製作節目的「發包式」做法,不利於文化久遠傳承,同時也排擠客家媒體的製作成本。他長期觀察客家電視台,發現製作團隊努力尋求突破,但「先天條件(預算)不足,就算有心突破也很難」。

魏玓建議,最理想的做法是政府編列預算給客家媒體,客家媒體製作具深度與品質的節目文本後,不僅在客家頻道播出,還能以較便宜價格賣給商業台,讓商業台再播一遍。他舉紐西蘭的毛利電視台、英國的BBC為例,都以類似作法與同業合作,創造族群電視台與商業台的雙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