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采风】踏迹百年农舍 解读荷裔移民故事

标签:


四百年前,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了寻找能够驾船到印第安部落的东北通道,意外地驶入哈德逊河,占领了新尼德兰地区,也因此写下荷兰人在纽约的发迹篇章。百年过去,当初的人事早已逝去,只剩下百年的农舍,仍见证着荷裔移民的起落。

文、图 ◎ 乐心笛


哈德逊和遗产组织总裁何曼特(Ray Armater)先生及史肯尼(Patterson Schackne)女士在卡尔顿板房前合影。

纽约这个汇聚了来自全世界的移民的大熔炉,几乎每个国家的人都能在此找到乡亲,闻到乡音。纽约人也可以轻而易举地欣赏到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最近
在探访荷兰人在纽约的足迹的过程中,哈德逊河遗产组织(Hudson River Heritage)的瑞丝(Sunny Writh)和史肯尼(Patterson
Schackne)女士特别建议我们去纽约上州的阿尔斯特郡,看看荷兰老百姓的房屋,这些房屋的建筑构造很好地反映了荷兰百姓在殖民时期的生活点滴。

贝维尔石舍(Bevier House)
农舍的精华

贝维尔房现在是阿尔斯特郡历史协会(Ulster County Historical
Society)的总部所在。房子最早的主人,据考证是荷兰人范鲁汶(Andries Pieterse Van
Leuven)。一六六三年,范鲁汶被送去参加兵役,他的儿子于一七一五年把房子卖给了路易斯.贝维尔(Louis
Bevier)。此后,贝维尔家族就在这栋房子中生活了两百二十三年,直到一九三七年将房子捐赠给阿尔斯特郡历史协会。但历史学家认为,在一七四零年时,贝维尔家族曾对旧房拆除重建过。

贝维尔房屋由石块筑成,具有强烈的荷兰殖民时期色彩。大门被分割成上下两半,估计天气热的时候,上边的门打开可以透风乘凉。室内已经开放参观的地域是门廊、厨房、客厅、书房,周围还陈列一些在阿尔斯特郡出土的农用器具。

卡尔顿板房(Carelton House)
另类农舍

卡尔顿房屋是用护墙板砌成的,而不是用石头,一七九七年之前,这栋房的所在地还是一片荒郊野外。一八零零年时被盖成荷兰农民典型的农舍,至今仍有迹可寻,如:上下两半的门,厨房地下室内有H型的大木梁以及壁炉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栋房屋先后被改成希腊复兴时期的风格以及现在的格鲁吉亚建筑风格。有趣的是,将房屋改成格鲁吉亚风格的建筑师迈伦.泰勒(Myron
Teller)并不是屋主,真正的主人是当时纽约市的牙医桑格.卡尔顿,卡尔顿将此屋作为周末的渡假屋,他于一九三二年雇用建筑师泰勒对此屋进行装修、改建。泰勒花了很多心血进行设计,门、橱柜、天窗、旋转楼梯以及屋内装饰的大部分铁匠活,泰勒都亲自动手,整个房屋在泰勒的改造下更加优雅、舒适、明亮。

在主房后面不远处,有一个大型的谷仓。谷仓的地板装饰成跳舞的专用地板,内部改装成剧院的感觉,因为主人卡尔顿喜欢周末召集一帮好友跳舞狂欢。值得一提的是此房现在还有人居住,或许是卡尔顿的后裔吧。
 


壁炉,左边立起的木椅可以放下来当
桌子用。


卡尔顿板房后面的谷仓。
 

库尔石舍(Kool House)
打开大门 打开心房

科尼利厄斯.库尔是库尔石舍的第一任主人,一六九零年他搬来此地,成为当地的第二富绅,拥有大片土地。根据一七一零年的税务纪录,库尔当时拥有九个奴隶,房子一共有四个烟囱。以前荷兰式的房子是靠烧壁炉取暖,所以烟囱越多就代表房屋越大。房子的构造以及前后院的布置相当典雅,我们去的当日,还碰上前来拍摄婚纱照的新人。

房屋目前的主人是山姆.斯科金斯(Sam
Scoggins),他和家人仍生活在这个拥有三百年历史的石屋里,并且还出租给大众,如果有朋友愿意体验一下荷兰移民屋的味道,不妨一试。
 


有三百年历史的库尔石舍。

斯科金斯热情善谈,他不但带我们去参观从未公开过的地下室,还细心地给我们解释壁炉橱柜的使用,荷式风格的门为什么分两半,门上的铁铜件装饰的作用和意义,其中我最喜欢大门那个心型门扣的解释:“打开大门,打开心房。”

杜波依斯石屋(Dubois House)
古典与现代的结合


被改造得非常时尚的杜波依斯石屋。

虽然此屋由富有的杜波依斯家族建于一七四七年,但如今它已经被改造得非常时尚。设计师巧妙地将厨房原有的一面墙体保留下来作为装饰,巨大的H型木梁也巧妙地融进当代的装潢中,让房屋整体看起来更明快、舒适与美观。

前后院的设计也相当漂亮,特别的是原有谷仓的设计,简直像是一个小科技馆,内藏许多巧思。房屋周围的景致相当怡人,总之是个很不错的梦想家园,如今此屋也正在售卖中。

荷兰人与哈德逊河的渊源

荷兰人移民到纽约的历史要追溯到一六零九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雇用英国水手亨利.哈德逊(Henry
Hudson)去寻找能够驾船到达印第安部落的东北通道,可惜失败了。哈德逊不得不调转船头向西横穿大西洋,期许可以找到西北通道,在抵达科德角海岸后,哈德逊终于意外地发现河口,船驶入一条大河的入口,印第安部落散住在河的上下游,这条大河就是今天闻名遐迩的哈德逊河。随后荷兰探险家绘制了这一带的地图,并以此为据,于一六一四年宣称对该地区的拥有权,并将其命名为新尼德兰(Nieuw-Nederland)。根据国际法的要求,荷兰政府于一六二四年移民三十户至该地区,完成了对这一地区的有效占领。

随后,荷兰人发现在新尼德兰南边不远处有一个叫曼哈顿的小岛。于是用价值约二十四荷兰盾的小玩意:眼镜、钮扣、别针等从印第安人手中买下了该岛,命名为新阿姆斯特丹,并修建新阿姆斯特丹城堡,这标志着纽约市建城的开始。但好景不长,荷兰人没有守住胜地,被善战的英国人打击得节节败退。一六六四年八月二十七日,在第二次英荷战争期间,新阿姆斯特丹向四艘英格兰军舰不战而降,标志着新尼德兰完全被英格兰占领。新阿姆斯特丹也从此更换主人,英国约克公爵以自己的名字将该城改名为“新约克”——
New York,纽约就正式诞生了。

虽然荷兰人统治哈德逊河流域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他们却在这一带建立了贸易站、小镇、要塞等许多基础建设。荷兰移民也并没有因为英国人的占领而打道回府,而是继续他们在哈德逊河流域的繁衍生息。◇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