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乐雅音】委婉含蓄 古琴丝乐疗人心

人气 62
标签:

古琴声音简单超然,无招胜有招。从小弹琴,叶时华从古琴中悟出返璞归真是最好的疗心之法。

谭《新论》中说“八音之中,惟丝最密,而琴为之首。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大声不震哗而流漫,细声不湮灭而不闻。”寥寥数笔道出了古琴音色委婉含蓄的艺术特点。

“古琴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称琴、瑶琴、玉琴、七弦琴,其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弦鸣乐器,它的历史几乎和华夏五千年文明一样悠久,含蓄的琴声十分符合中国古人所崇尚的中庸和谐精神。”叶时华老师有着南方女子的娇小俏丽,说起古琴来却侃侃而谈,意犹未尽,颇有大将之风。


“仲尼式”的七弦古琴。(维基百科)

叶时华从小接触的第一乐器是钢琴,十一岁开始学习古筝,十六岁才第一次接触到古琴。进入国立台北艺术大学传统音乐系之后如鱼得水,除了选择最钟爱的古琴为主修之外,她还选修了南、北管音乐及戏曲唱腔、身段等课程。二零零三年赴英国雪菲尔大学攻读民族音乐学,获取硕士学位归台后,加入台北艺术大学成立的水舞台南北管乐团,随后任教于景文科技大学,并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成立嘉义“凤声阁”南管民俗乐团。二零零八年定居艺术之都纽约,投入传统音乐的推广及教学。

古琴乐音可治疗人心

叶时华表示,古琴注重的不光是音乐,更重要的是修身养性。它不像西洋音乐十分注重节拍,而是讲究“心拍”,它和演奏者自身的品德息息相关,可说是一种修心养性的体验。

“弹琴有许多讲究,流传下来的琴书当中多有记载。有些还详细说明哪些气候、状况之下不能弹琴。例如疾风甚雨不弹、对俗子不弹、不衣冠不弹……总之弹琴要在良好宁静的地方、身体清爽洁净的状态。”

“弹琴前要沉其气、静其心、缓其度、远其神。弹琴时注重的是手在面板上的游移所产生的吟、猱、绰、注之声,在于指尖的揣摩,心灵的冥想。”

古琴讲究指与弦合,弦与音合,音与意合,也就是对技、艺、道三种不同层次的追求,而最终当然还是以求道为最高境界。

传说,晋朝诗人陶渊明抚弄无弦琴,其诗句“但识指中趣,何劳弦上音”说明了其之索求,他重视的是音乐的陶情冶性,而不在对于音律理论的探讨和音声和弦的深究。陶渊明的另一诗句“好读书,不求甚解”也是一样,道出了其追求的是书中精髓和音乐中的情趣,琴书相随,怡然自乐而已。


北魏时代的抚琴石佛像,出土于山西,藏于巴黎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维基百科)
 

弹奏古琴还有许多好处。例如弹奏的姿势是最舒服、最符合人体工学的状态。不像西洋的小提琴演奏时,得耸肩歪头,极度不自然。叶时华说:“古琴声音可以治疗人心,它简单超然,无招胜有招,现代的人们追求越复杂,人心就更乱,返璞归真是最好的疗心之法。”

领略中华文化琴道之美

从学习古琴的身份转换为教授古琴,叶时华说,台湾十几年前只有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文化大学的专门科系有主修课程,在当时找老师、教材书都很难。老师若得到一份古琴的原版资料,所有学生就如求宝一样或抄或印。现在的古琴教材已经比以往多了很多。“要取得知识不是难事,难的是筛选本身不容易。”叶时华深有感触地说。“现在网路上影音、文字资料应有尽有,可是材料的素质和准确度有待考量。”

在海外教学古琴,叶时华深有感触,“他们在师资、材料都缺乏的环境下坚持习练古琴,这样的精神令人感动!我在英国求学时就曾遇到许多古琴爱好者,他们有学习古琴的心,却苦于没有老师来教。西方人对古琴的热中更胜于华人,但对古琴的理解上不如华人,因为中国人更容易理解中华文化的意境精髓,有些事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华人更要懂得珍惜自己与生俱来的素质。”

在纽约,她的学生中有年轻人,也有岁数大的长者,他们大部分没有古琴基础,但几乎来学之前都听过古琴,对其之音色心怡很久。叶时华特别提到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学生,这位学生小时候在家听过很多古琴乐曲,一直想学习古琴,苦于无师可从,从第一天上课起就十分刻苦,他说:“学弹古琴是我等了一辈子的事……”每学会一个曲子就马上弹给叶时华听,请她提意见,找出自己的不足。叶时华说,学习古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骨子里喜欢并了解古琴的特质,才能进入其境界。

二零零三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当今古琴卷土重来,世界上又掀起了一股古琴热。身在海外并投入中国音乐文化的推广,叶时华衷心希望更多人真心体会中华琴道之美,而不是只为了赶流行,也期许自己能为发扬中华古琴文化出一分绵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