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中正.建中红楼.南门.台湾总督府专卖局.中正纪念堂

Tony 撰文、图、摄影

人气 37
标签:

今天的台北植物园之旅,参观完南海学园内的几栋历史建筑,继续探访附近的古迹。走出南海学园的教育资料馆,南海路的对面就是建国中学了。进入校门,迎面的一栋古典红砖洋楼,就是著名的“建中红楼”了。

建中红楼,建于1908年(明治41年),今年刚好满一百岁。建国中学的前身,可追溯至1898年(明治31年)设立的“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附设寻常中学科”,专门招收日本子弟就学;1908年,才独立设校,定名为“台湾总督府中学校”,在现址兴建校舍。

1922年(大正11年),台湾总督府中学校改制为“州立台北第一中学校”(台北一中),同时取消了台日就学差别待遇,也兼收台籍学生。台湾光复后,以台籍学生为主的“台北二中”,改名为“成功中学”(今成功高中)。而以日籍学生为主的台北一中、三中、四中则因日籍学生数量减少,而将三校的台籍学生合并于台北一中上课,改名为“建国中学”。


建中红楼,红砖西洋式建筑

台湾总督府中学校的校舍,由当时总督府营缮课技师近藤十郎所设计。近藤十郎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擅长设计英国文艺复兴后期的建筑,著名的台北西门红楼、台大医院旧馆,都是出自他的设计,采取当时流行的红砖西洋式建筑设计,并以巴洛克式的装饰,增加外观的华丽与变化。

总督府中学校的建筑特色及装饰,主要集中表现于入口主楼,立面中央有突出的大山墙,两侧有高耸的卫塔,营造出学校庄严的气势。两翼的建筑采红砖墙,搭配拱窗,再以仿石的拱心石为装饰,古典丽雅。进入主楼后,门厅内有典雅的大理石拱形列柱。一二楼的廊道也都有优美的拱柱。

除了红楼之外,建中校园一角,有两棵黑板树也吸引我的注意。黑板树,产地在南亚,台湾的山林里看不到这种树,多被种于市区街道,做为行道树,外表细瘦高长。我还不曾见过这么树干巨硕的黑板树,大概得三个成年人才能围抱。或许是百年前从植物园移植过来的。


入口拱门与旁侧卫塔。

拱廊。

巨硕的黑板树。

——————————————————————————–


南门(丽正门)与消失的台北城城垣(今爱国西路)

距离建国中学不远,南海街与泉州街交会口的“原台湾教育会馆”,建造于 1931年(昭和6年),由总督府营缮课长井手薰设计,采现代建筑的折衷样式。目前正在整修,整栋被密包起来,无法参观。

从南海路转重庆南路,北行至爱国西路口,位于这里的市定古迹“严家淦先生故居”,目前也在整修中,也未开放。于是再沿着爱国西路往东行,来到爱国西路、公园路与南昌路口的圆环。这里有两处重要的古迹。一是台北城的南门,一是日据时代的“台湾总督府专卖局”。

台北城完工于1884年(光绪10年),还不到20年的时间,就因失去功能而被拆除。现在的爱国西路,即是当时的台北城的南城垣。日据初期,台北城墙被拆除,改建为宽敞的三线路,仅保留四座城门而已。台湾光复后,因城门老旧,为了美化市容而将老旧的城门改建成中国宫殿式的城楼,仅有北门(承恩门)未改建。

南门,正式名称为“丽正门”,容颜已改,仅有城楼基座是清代的遗迹。近年来,政府以其具有历史意义,而登录为国定古迹。


丽正门.光绪壬午年(光绪8年.公元1882年)。

门城基座仍是当年旧迹。

——————————————————————————–


台湾总督府专卖局(国定古迹)

总督府专卖局,位于南昌路口的圆环旁,是一栋仿文艺复兴式红砖建筑,落成于1922年(大正11年),由台湾总督府营缮课的森山松之助设计的。

森山松之助也是日据时期著名的官署设计专家,擅长欧洲古典样式建筑,作品包括台湾总督府(今总统府)、总督官邸(今台北宾馆)、台北水源地唧筒室(自来水博物馆)、专卖局、递信部(今交通部)、台中州厅(今台中市政府)、台南州厅(今台湾文学馆)等。

总督府专卖局为红砖西洋式建筑,采倒V字型的建筑,当时先兴建两翼卫塔,然后再于两翼交接处兴建中央尖塔。尖塔的设计与台湾总督府的尖塔有异曲同工之处,而建筑外观以红砖搭配白色横带,以增加变化,并配以精致装饰,柱式、山墙、翼塔、门厅及拱廊都有华丽的巴洛克风格,气势壮观的建筑性突显了总督府专卖局特殊的地位与重要性。

日据时期,总督府将鸦片、食盐、樟脑、香烟、酒、火柴、度量衡等民生相关物资及用品的生意,全部收归政府专卖,总督府专卖局的专卖收入一度占岁收的百分之四十,弥补了日本统治台湾初期的财政亏损,成为台湾总督府的金鸡母。

台湾光复后,政府接收专卖局,仍承袭这一制度。1947年,专卖局台北分局的查缉员在延平北路取缔一名妇人贩卖私烟,处理不当,造起警民冲突,而引发生了“二二八事件”。专卖局台北分局成了二二八事件扩大动乱的起事点。位于南门的专卖局总部也为当时愤怒群众游行示威的地点。

国民政府时代的专卖局,改称“公卖局”,专卖项目逐渐缩减或外移,最后只剩烟酒两项,而名为“台湾省烟酒公卖局”,1990年以后,台湾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终于开放进口烟酒。 2002年(民国91年),烟酒公卖局改制为“台湾烟酒股份有限公司”,结束了台湾维持百年的专卖制度。


台湾总督府专卖局。

入口山墙的巴洛克装饰。

——————————————————————————–


仿文艺复兴后期的建筑。

中央尖塔。

两翼卫塔。

——————————————————————————–


中正纪念堂(台湾民主纪念馆)

参观完台湾总督府专卖局,沿着爱国西路续向东行,来到了中正纪念堂。中正纪念堂,完工于1980 年(民国69年),园区面积约八万坪,除了纪念堂的主建物,园区内还设有国家戏剧院、国家音乐厅。由于园区规模宏大,已成为台北的地标之一。

“中正纪念堂”现已改名为“台湾民主纪念馆”,入口牌楼的“大中至正”牌匾,已更名为“自由广场”,而纪念堂大殿的匾额也已换成“台湾民主纪念馆”。不过周遭的捷运、公车站牌及园内的小标志,都还沿用旧名,形成“一‘中’各表”的现象,既看得到“台湾民主纪念馆”,也看得见“中正纪念馆”。

纪念堂大殿入口高悬着“台湾民主纪念馆”的匾额,里面则放置着巨大的蒋介石铜像,两者之间,显然地存在意境上的矛盾。不过这并不困扰游客,纪念堂内的展览馆,大群小朋友游客大排长龙,准备入馆参观“沈睡一万八千年的冰原巨兽:长毛象特展”,现场充满欢乐的气息。或许表面上的名称争议并不如想像中的那么重要,重点反而在于真实的生活。

二十几年来的台湾社会,在不断冲突、妥协中,民主已大幅进步。现在的官员常感慨官威难显,即使贵为总统、行政院长或国防部长这样的大人物,下乡访问,动辄被市井小民呛声,却不得不谦卑以对;若稍有一字半句失言,则透过电视、报纸、网路等传媒,24小时之内,即传遍台湾大街小巷,政府已无法像过去那样可一手遮天。


自由广场

解除戒严之后的台湾,长期被压抑的社会力量,顿时如洪水般地涌出,冲撞当时不合理的政治体制,中正纪念堂因邻近总统府,且又拥有大面积广场的公共空间,而是所有集会游行最常使用的集结地点,甚至民众直接盘据中正纪念堂的广场,进行长期的抗争。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1990年(民国79年)的“三月学运”,数千名大学生露宿夜营于中正纪念堂绝食,要求废除不合理的旧宪法及万年国会,而终于获得总统正面回应,最后以和平落幕。当时,我早离开了校园生涯,步入社会工作,但还是利用假日前来现场,感受一下学运气氛。那时的中正纪念堂变得一团糟,白色大理石的墙壁,被喷上各种涂鸦文字及口号。而对此盛况,当时颇感慨生不逢时,只能旁观而已。

中正纪念堂的建筑宏伟,就像台湾总督府、台湾总督府博物馆或台湾总督府专卖局,都足以传世不朽,成为国家珍重的历史古迹。过去的政府,无论是日本殖民政权或威权时代的国民政府,都有能力建造出如此雄伟壮观的建筑,而却无法使台湾人民能享有今日这般自由民主的生活。

中国(大陆)人民若有机会来台湾旅游及参观中正纪念堂时,当知台湾最值得参观之处,并不在此瑰丽雄奇之建筑样式,而在彼自由民主之生活方式。

旅游日期:2008.07.26(写于2008.07.31)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http://www.tonyhuang.idv.tw/@


从中山南路望中正纪念堂。


从牌楼望中正纪念堂。


从牌楼望中正纪念堂。


近看中正纪念堂。


爬向中正纪念堂大殿。


“台湾民主纪念馆”匾额。


大理石打造的雄伟外墙。


台湾民主纪念馆里的蒋介石铜像。


从大殿入口望向自由广场。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反对党指责陆克文政府“不计后果的”花费
澳反对党或采纳亨利所得税及福利改革计划
彰化市.彰化孔庙
彰化市.八卦山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