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卓武山咖啡异军突起

人气: 16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1年01月16日讯】(大纪元记者苏泰安阿里山报导)阿里山高山茶一向是中外闻名的优质茶叶,而处在南端边陲的茶山村,与高雄县娜玛夏乡仅一步之隔的村南“卓武山”,在许峻荣汗水耕耘下,转作咖啡9年有成,获99年度咖啡品尝竞赛第三名,为阿里山咖啡打出名号,也为卓武山咖啡闯出响亮的招牌。

茶山村是阿里山乡最南端的行政区域,“卓武山”则是茶山村的村境之南,虽然地处巅峰,许氏一族由祖父许件远从丰山石鼓盘前来寻迹探路,父亲许解接棒开山辟土,那是一段挑战人类体能极限的垦荒历史,国小毕业年仅14岁便跟随在父亲身旁农耕的许峻荣,亲身体验先祖创业的艰困。

在农耕机器缺乏凡事仅凭双手双脚的年代,山区最普遍的经济产物便是竹笋、杉木等长期作物,但笋子一年仅收成一次,杉木则是前人种树子孙获利的林产(约40年才适砍伐),如此反复的岁月要改善家计是一件困难的事,为了改变现状,许峻荣于20几年前把4公顷农地改种茶树,优良的地理环境,让卓武山高山茶名噪一时,往往季茶未采就预购一空,其夫人余秀錱回忆说:茶季最忙的时候一餐有30几名工人一起用餐,每季都有大约1.800公斤的茶干收成,即使阿里山公路沿线公田、龙美、隙顶、石桌、十字、顶湖一带茶区日渐窜红,但“卓武高山茶”的名号一样响亮,但是9年前许峻荣发现台湾高山茶的市场已经渐渐饱和,虽然大陆观光人潮涌入,再次将茶产业推向高峰,但其实那只是假象,大陆观光团驻足的茗店其实都由财团掌控,且茶叶来源混乱价格参差不齐,早已危及阿里山高山茶的名号,而那时古坑啡啡已逐渐打出名号,许峻荣决定“转作”另谋发展。

因缘聚会,许峻荣在友人的引介下结识了有“台湾咖啡教父”之称的台大农艺系教授王裕文,个人直接与农民面对面进行沟通,举办研讨会与农田勘察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彼此之间的互动。除了生产技术大幅提升。他看见了台湾农业的趋势,考量了发展的背景条件与优势,致力于作物精致化的走向。同时,回归日治时期基于殖民与统治的需要,设立农艺系前身台北高等农林学校的初衷:技术传承农民,协助农业发展。经许峻荣的邀请,王裕文教授非但多次踏访“卓武山”,并将所有有关咖啡种植与管理技术全盘转移,许峻荣并跟随王教授走遍全台,一方面学习一方面为垦辟“卓武山咖啡农场”暖身。

几经转折,许峻荣决定将已有20年树龄的2.5公顷茶园铲除改种咖啡,那又是一段从无到有的漫漫岁月,仅有国小学历的许峻荣农耕几十年,靠的都是前人的经验传承,这是他首次有学术单位的指导,虽然他很清楚转作的风险,也不清楚采了咖啡要卖给谁,在管理与行销技术都不足的情况下,他的确做了很大的赌注,所幸有王教授在背后帮他撑腰,“卓武山咖啡农场”因此在云端上建立,历9年的汗水浇灌,目前农场有6.000株咖啡树,年产量约有1.500公斤(熟豆),为了确保“精选咖啡”的信誉,从农场管理、采豆、炒豆、行销,许峻荣凡事事必恭亲,带着老花眼镜和妻子一粒一粒的筛选,虽然如此用心,许峻荣夫妻依然花了9年的时间涓滴今天的成就,当他上台领取99年度咖啡品尝竞赛第三名的时候,他笑中带泪的说:这是评审给予“卓武山咖啡农场”的肯定,这块匾额也象征其个人从事农耕的再次肯定,许峻荣信心满满的说:我花了9年的时间拿到第三名,决不会再花9年才拿第一,名次是鼓励但绝不是全部,“精选”才是“卓武山咖啡农场”的坚持。

为了方便管理,许峻荣在专家的建议与协助下,正全面进行咖啡树的矮化作业,许峻荣说:矮化后的咖啡产值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因为空间密度的有效控制,树丛抵抗力增强,果粒也更为硕大,再者由于采收方便也大大的减少了人工成本的负担,未来;许峻荣指出,农粮署将筹划在卓武山一带辟建咖啡专业区,届时卓武山颠将呈现另一番景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