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前国税局长称 政府家底是本糊涂账

人气 1
标签: ,

【大纪元2011年03月11日讯】(大纪元记者金靖报导)今年两会,国有企业体制内的高薪酬、以及由此引发的有关国企红利之争成为媒体及民众关注的焦点。由于国企红利上缴比例涉及政府资本预算等是中共从未公开的敏感问题,国税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语出惊人称,(中共)政府既没有资产负债表,也没有政府资本预算,“搞不清有多少家底”。

政府家底是一本糊涂账

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国有资产究竟达到多大的数目?国有资产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又是多少?似乎没有人能够给出准确的答案。对于国企红利应该上缴多少的问题,据大陆媒体推断,没人能给出肯定的回答。

全国政协委员、国税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认为,之所以没有人能够回答国企红利应不应该增加上缴比例的问题,最关键的是搞不清有多少家底。许善达透露,到目前为止,中共政府既没有的资产负债表,也没有政府资本预算。

许善达说,如果有了资本预算,才可以说这边是资产,另一边是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如果有负债就必须明确如何还钱。从目前来看,实际上还有不少债务没有统计进去,比如四大银行改造,当时筹集了1万亿特种国债,这个资金是用于给国有银行增资,因此没有显示在一般预算报告中。只能通过资产公司出售部分资产进行偿还。但是,偿还不足的缺口怎么办?由谁来承担?这些都没有说法。不仅如此,如果国企有负债,盈利部分是交给一般预算还是还债?现在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政策。

国资委研究局局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近日称,目前半数以上央企平均资产负债率超过65%。这一数据是对央企负债情况的首度回应。

更为现实的问题是,除了央企外,范围更大的地方性国企的负债情况究竟是多少,仍是一个未知数。

民主党活动家李志友接受大纪元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共财政一本糊涂账,不足为奇。长期以来,中共在各个方面都缺少透明度,即使要公布所谓官方数据,也是由于最近北非的茉莉花革命触动了它那色厉内荏的敏感神经,为苟延其专制独裁统治,而愚弄民众的把戏,大多数民众也不会相信。

国企上缴红利是高还是低?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商会副会长王永正认为,对于国企内的普通员工,在能力、工作经验上与民营企业没有什么太大差别的,工作内容也大致相同,收入却会高出3到5倍,老百姓感觉不平衡。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认为,从国际上其它国家的情况看,我国的国企红利非常低,但目前没有测算出上缴多少最为合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则认为,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或许最高提高到20%是可以承受的。

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陆启洲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中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之时,如果要高分红,自然会伤及企业的竞争能力。

一位曾在某省电网调度机构工作过知情人士在网上透露,省级网调的工资最高可达年薪十五、六万上下,前些年没有人监管的时候普通员工的年薪都超过20万以上。电厂、地方供电局、输电线路、变电站的工资相对于地方上的平均工资最少也有两三倍。电企一个收电费的工资年薪超过10万,已不是什么新闻了。

按照2010年11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央企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资源类企业的收取比例由10%提高到15%,一般竞争类企业的收取比例由5%提高到10%。
  
“三公”消费将首度公开 民众并不看好
   
行政成本过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但一直没有官方的统计数据。2008年有学者曾经提出三个3,000亿元的估测,即公款出国3,000亿、公款招待3,000亿和公务用车3,000亿元,并认为中国的行政成本多年来高居世界前列。

日前,财政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戴柏华在接受中国政府网访谈时表示,2011年,财政部将公开中央预算部门出国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的经费预算总体情况。

李志友表示,这段时间中共做出一些改善民生的姿态,无非是作秀而已,解决不了中国的根本问题。借希望于中共通过改良走上民主化道路,无异于与虎谋皮。

财政小贴士

财政,也就是一国政府的收支状况。一国政府在每一财政年度开始之初,总会制定一个当年的财政预算方案,若实际执行结果收入大于支出,为财政赢余,支出大于收入,为财政赤字。 一国之所以会出现财政赤字,有许多原因。有的是为了刺激经济发展而降低税率或增加政府支出,有的则因为政府管理不当,引起大量的逃税或过分浪费。当一个国家财政赤字累积过高时,就好像一间公司背负的债务过多一样,对国家的长期经济发展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对于该国货币亦属长期的利空,且日后为了要解决财政赤字只有靠减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这两项措施,对于经济或社会的稳定都有不良的影响。

相关新闻
历史上的今天(3月10日)
外媒:中共人大成亿万富豪俱乐部
两会又开 中国人需解决什么问题?(1)
两会政治秀 外媒:中国社会动乱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