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中国特色私有化隐藏成本大

【大纪元2011年09月15日讯】(大纪元记者江泓编译报导)《经济学人》近期一篇文章从高铁事故开始谈起,评述了中国特色的私有制度下的各种企业形态,并指出这类国家资本主义的隐性成本极为庞大。

文章说,今年七月,浙江温州发生了高铁追尾事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事发后,中共当局马上用推土机把出事车辆残骸掩埋起来。该事故让中共当局非常尴尬,因为它揭开了中共官方一直试图掩盖的真相:在中共急于引领整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但偷工减料、安全标准形同虚设、官员腐败等现象普遍存在。官方的故事刻意忽略这些现象,大肆宣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要想判断中共当局主导的经济模式非常困难。因为当局的行为掩藏着不计其数的秘密,难以衡量。不过,正如《经济学人》近期的报导明确指出,中国的半私有化公司尽管形式多样,但却没有想像般那么出色。

在“毛时代”,一切都很简单。政府控制一切,结果适得其反。自1993年以来,北京当局鼓励国有企业改制,也就是“改变制度”。 1995年至2001年期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数量下降了近三分之二,从120万降到46万8千。在国有部门就业的城镇职工的比重下降了近一半,从59%降到32%。但改制不是“私有化”的委婉说法;它实际上创造出了多种公私混杂的形式。

新制度中的一种模式是某些行业的大型国有控股企业。当局认为,这些行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譬如银行业、电信业和运输行业。这类企业可能向私人投资者出售了少数股份,但它们的经营方式或多或少像政府部门。这类企业有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移动等。

另一种模式是私人公司(通常是外国公司)和中国国有公司的合资企业。通常情况下,外国公司带来技术,它们的中方合作伙伴帮助进入中国市场。这样的合资企业在汽车制造、物流和农业等领域比较常见。

第三种类型的企业看上去像是完全的私人企业,政府在其中没有直接的股份。它们的老板不是政府任命的。而且他们的奖励来自商业上的成功,而不是达到了政治目标。但它们仍免不了被政府插手。如果政府青睐它们,国家控制的银行就向它们提供优惠的贷款,政府官僚们与它们联手对付外国竞争公司。这样的政府干预在能源和互联网等领域很常见。

第四种类型的中国公司由地方政府投资,资金来自地方拥有的风险资本和私募股权基金。这些资金支持的企业通常涉足环保科技领域或者带动当地人力市场。

以上这些类型的企业受政府控制的程度不同,但它们具有一些优势:它们的投资很稳定,不受股票市场短期需求所左右;它们能协助政府实现长期目标,例如寻找化石燃料的替代品;它们修建道路、桥梁、水坝、港口和铁路,有助于维持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但是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资本主义的缺陷也很明显。首先是腐败问题。地方政府官员能够把合同批给他们控制的公司,所以贪污受贿就像禽流感一样蔓延。一些有背景的皮包公司拿到合同后先抽走大部分利润,然后把实际的工作转给下一家公司,但对下游公司的资质、合同执行标准等不再过问。

另一个问题是,大型的国有企业会排挤小企业。它们占有大量资金却不好好利用,坏账不断积累,最终会导致中国的大麻烦。而民营企业会有效利用这些资金。它们还能用其它方式操控整个游戏,比如享有获得土地和许可证的特权。另外,地方政府风险投资的兴起产生了更多滥用职权的机会。虽然一些基金会被合理使用,但更多资金被用来追求非商业目标,比如创造岗位、拉关系等。

所有这些问题都没有挡住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增长的质量同样重要。中国的领导人必须警惕国家资本主义的隐性成本。

相关新闻
杜阳明:上访——中国特色的新兴产业
中国特色:国民捞尸,政府抢尸
牛神:中国特色之一-经济基础是共产党私有制
金中钢:中国特色社会下的“活法”!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