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胜:让“仁”升华

王胜

人气 8
标签:

【大纪元2012年03月13日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五常中,仁是基础,也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没有“仁”的强大内涵,其余“四常”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个人有了仁,他做事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人。心中想的是,要遵循孔子所教诲的“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墨子所讲的:“仁,仁爱也”,以及孟子所说:“侧隐之心,仁也。”从而,他所做出的事就能使“仁”的内涵扩大并得到升华,让“仁”携义、礼、智、信,放射出穿越时空的韶光。

下面,我们就讲述两段“五常”相互交溶,所产生的感人故事。

北宋时期,姚雄是位镇边的将军。他将女儿许配给边寨一位偏将的儿子。婚约已定,尚未成婚。这位偏将突然去世,他妻子和儿子也随之沦落他方,不知下落。姚将军曾派人寻找这个未过门的女婿,一直也没有结果。

几年以后,姚雄以边帅的身份赴朝庭奏事。在馆驿中,一位老妇在给他浆洗衣物。姚雄见她虽为干粗活的人,却有士人家风,言谈举止,气度不凡。闲聊中,便问她从何而来。这位老妇说:“过去我丈夫在边寨为官,曾有位姓姚的将军将女儿许配给我的儿子。后来丈夫去世,自觉不配姚将军的女儿,只好离开军营,自谋生计。如今靠儿子卖饼度日,我也做点短工,帮衬家用。”

姚雄问:“你还记得姚将军的面容吗?”

老妇说:“长期流落困苦奔波,记不得了。”

姚雄说:“我就是姚将军呀!自从我将女儿许配给你儿子之后,再不曾给他人提亲,找寻你们不见,日夜盼望女婿来到身边,从来没考虑他父亲在还是不在。亲家呀,你真是想的太多了,不知我姚某的为人哪!”

老妇听后,潸然泪下,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姚雄留下老妇,并让人将她儿子叫来,给他们换上新衣服,一起乘车返回边塞,为女儿和女婿举行了婚礼。姚将军的信义之举在边寨传为佳话。

姚将军是居“仁”携“信”,让人感佩。下面再说一段居“仁”倡“义”的故事。

五代时的南唐,有一个县令姓钟离,与邻县的许县令结为秦晋之好。钟离县令的女儿出嫁之前,买一个婢女作陪嫁。一天,那个婢女拿着畚箕、笤帚扫地。扫到县衙大堂前,细看地面的凹处,泪如泉涌、泣不成声。钟离县令正好看见,感到奇怪,问她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哭。

婢女哭着说:“我小的时候,父亲在这里挖这个坑当球窝,陪着我玩掷球。看见这个球窝,使我想起了过世的家父,便悲从中来。过去了这么多年,但这里的球窝窝依然如旧,没有改变,而我的父亲却去了。”

钟离县令吃惊的问:“你父亲是什么人?”

婢女说:“我父亲是两任以前的县令。后来身死家破,我便流落民间,又被卖为婢女。”

钟离县令马上找卖婢女的人来问,又访问老吏,了解到了实情,确如婢女所言。

这时,许县令送来彩礼好多天了,派人询问钟离县令嫁女的佳期。钟离县令马上写信给许县令,告知暂停女儿出嫁。

钟离县令致信说:“我买到了前县令的女儿,我很喜欢她又很可怜她。按照道义,不能让她长时间受屈辱。我准备用我女儿的嫁妆,选择个贤婿,先把前县令的女儿嫁出。再过一年,另外给我女儿办嫁妆,再嫁给你的儿子,可以吗?”

许县令回信说:“蓬伯玉是孔子的学生,他认为只有自己当君子是一种耻辱。你为什么把仁义给垄断了呢?!我请求把前县令的女儿,嫁给我的儿子,然后你再别求贤婿,再嫁你的女儿。”就这样,前县令的女儿嫁给了许县令的儿子。

一个人有仁爱之心,这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把仁信、仁义施于人的时候,你的人格和操守迅即就得到升华。同时你身体力行的结果,使对方也明白了怎么样去做一个高尚的人,“仁”便得到了流传。如果人人都有恻隐之心,人人都是“仁爱”之人的时候,那岂不是天国降临了人间。你看,如果没有钟离县令的仁爱之心,又怎么能激发许县令的“争义”之举呢?

仁,有强大的感染效应和催化功能。中华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精髓能够薪火承传,就是因为她所具有的伟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当然,在流传过程中难免泥沙俱下,谬种流传,但邪不压正,真的、善的永远是中华文明的主流。她像汹涌澎湃的大海波涛一样,摧枯拉朽,奔腾向前!

相关新闻
【传统文化】伯夷求仁得仁
【传统文化】古人论仁德
【传统文化】孝顺、仁德的汉文帝
【传统文化】“仁君”风范:宽厚 节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