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周文王

王胜

人气 3891
标签:

【大纪元2012年03月19日讯】周文王姓姬名昌(前1152年到前1056年)季历之子,商纣时为西伯,即西部诸侯之长,亦称西伯昌、西伯侯。

周文王姬昌是后稷后裔中能够继承后稷、公刘开创的事业,并发扬光大的一代。他仿效祖父古公亶父和父亲季历制定的法度,大力倡行仁政,敬老爱幼,礼贤下士,治理岐山下的据地。在治岐期间,对内奉行德治,提倡“怀保小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采用“九一而助”的政策。即划分田地,让农民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税。商人往来不收关税。有人犯罪妻子不连坐等。这一系列的实实在在的裕民政策,使得官府征收租税有节制,让农民有所积蓄,以刺激劳动积极性。对外招贤纳士,许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从商纣王朝来投奔的贤士,他都以礼相待,予以任用。如伯夷、叔齐、太颠、闳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人,都先后归附在姬昌部下称臣。姬昌自己生活节俭,穿普通人衣服,还到田间劳动,兢兢业业治理自己的国家。西岐在他的治理下,国力日渐强大。

西周国力增强壮大,引起商王朝的不安。商纣王的亲信,谗臣崇侯虎,暗中向纣王进言说:“西伯侯到处行善,树立自己的威信,诸侯都向往他,恐怕不利于商王。”纣王于是不分青红皂白将姬昌拘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县)。

周文王姬昌被囚羑里,不卑不亢,心静似水。想起自己苦心专研并有所收获的“伏羲氏八卦”。平时忙于政务,闲暇不多。眼下正好是干这事的时候。于是,一部继《连山》,承《归藏》,无所不备,天、地、人囊括其中的顶天立地的宏篇巨著《周易》在姬昌笔下诞生了!周文王“演《易》之六十四卦,各为彖”。这就是《周易》,也就是《易经》。或称之为“文王八卦”或“文王六十四卦”。《易经》的彖辞和爻辞中有神的意志的体现。从周文王推演出《周易》至今的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凡尊重中华文明史的人,都尊崇《易经》。因为《易经》是中华神传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聆听神的教诲,与神沟通的有益途径。

《周易》揭示了宇宙间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很广。上讲天文,下谈地理,中论人事。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社会生产到社会生活;从帝王将相如何治国到黎民百姓如何做生活,都有详细的描述。“神以知来,知以藏往”(《易经系辞》)“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同前出处),“天垂像,见凶吉,圣人彖之。”(同前出处)所谓卦象,并无绝对的凶吉之分。是指导和忠告人在顺境、逆境中做事的正确态度,行为准则与方法,在《易经》中处处都展示出这样的原则。

周文王在伏羲氏已画出八卦图形的基础上,经过他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其所以称之为“易”。郑玄解释《易》有三义:一是简易,二是变易,三是不易。也就是说,万物之理有变有不变,现象在不断变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又是不会变的。这个原则是什么呢?就是宇宙中永恒的理——道义。

《易经》是中国文化科技的百科全书,《五经四书》之首,诸子百家之源,这种说法,符合历史的真实.

周文王在狱中波澜不惊心平气和的搞着研究,而且还出了成果。周臣闳夭等人为营救文王出狱,也忙的不可开交。他们把搜求的美女、宝马、珠宝献给纣王。纣王见了大喜:“仅此一件(指美女)就足够了,何况宝物如此之多。”于是下令赦免文王出狱。并赏给文王弓、矢、斧、钺,授权他讨伐不听命令的诸侯。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羑里之厄”。

周文王姬昌解了“羑里之厄”,回到西岐。下决心要夺无道昏君殷纣王的天下,解救受苦受难的黎民百姓。开始招兵买马,访请能人。这天晚上,他梦见飞熊人怀,第二天就差人访“飞熊”。在渭水河边访到了钓鱼的姜子牙,而姜子牙的号叫“飞熊”。周文王听了当差的禀报,亲自坐辇到渭水河边请姜子牙到朝里管理国家大事。

姜子牙问周文王:“大王请我,怎样进京?”

周文王说;“骑马、坐轿随你挑。”

姜子牙说:“我一不骑马,二不坐轿,大王的辇得让给我坐。”

跟周文王来的文官武将都愣了!这辇只有帝王能坐,你姜老头算老几?还要坐辇!可是周文
王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

姜子牙又出了难题:“我坐辇,还得请大王拉着。”

文官武将吓了一跳,姜子牙把周文王当成大骡子大马啦?罪过不小!可是周文王又痛痛快快的答应了。

姜子牙坐上辇,周文王在车前面拉着,一步一步的走。周文王是真心真意请能人哪!一个大王平日里肩不挑担,手不提蓝,这回拉了这个撵,哪能拉得动。拉了一气,停下来歇歇。看姜子牙在辇里还睡着了。周文王歇了一阵,再拉一气,又拉不动了。再歇了一阵,再拉。拉了三气,歇了三气,累得汗珠子赶点儿滴,连气儿都喘不过来了。只好对姜子牙说:“实在拉不动了。”

姜子牙睁开眼睛,下了辇问:“请问大王,你拉我走了多少步?”

周文王说:“我没数。”

姜子牙说:“大王拉我走了八百七十三步,我保大王的子孙坐八百七十三年的天下。”

周文王一听,后悔了连忙说:“你快上辇,我还拉。”

姜子牙摇头说:“天机已泄,不行喽!”

文王顿足道:“早知一步一个金皇帝,舍命拉你到西岐!”

周文王回到京里,封姜子牙当军师,领兵打纣王。

周文王执政的后期,姜子牙是他得力的股肱贤相,他们为灭商做了充分的准备。

姬昌是很有作为的创业主,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后,问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文王在位,以商朝的一个“方伯”的面目出现,表面上臣服于商朝,暗地里却积极进行灭商的准备。他分化瓦解商朝的附庸,争取方国,成功地调解了虞、芮两国争田纠纷,使河东小国纷纷前来归附。诸侯都把文王看成是可以取代商纣的“受命之君”。在虞、芮两国归附的第二年,文王向西北,西南用兵,为灭商建立了巩固的后方。接着向东发展,过黄河进攻耆、邗等国。沿渭水东进,攻占了商朝在渭水中游的重要据点琮。扫除了周在东进道路上的一个障碍,并且占据了关中的膏腴之地。在伐琮的第二年,文王在沣水西岸建丰邑,很快便把政治中心迁于丰(今西安市西南)。至此,文王已完成了对商都的钳形包围。周人对商朝已经形成咄咄逼人的攻势。

为了麻痹、迷惑纣王,隐蔽自己的战略意图。他一面向纣王献地、献宝,以示顺从。为民请命,免除酷刑,取得纣王的信任;一面壮大国力,访贤任能,姜子牙就是这时来到他的身边。

据《尚书大传》说文王在位的最后七年中干了六件大事:第一年调解虞、芮两国纠纷。虞(山西平陆县)芮(山西芮城)都是商王朝西方属国,可是他们不找商王裁决,都慕周文王的威名,求文王审断。据《诗经-大雅-绵》编注说:虞、芮两国看到周国是“耕者让其畔,行着让路”,“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携”,“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举国上下一派君子之风。两相对比,内心羞愧,回国之后,虞、芮两国都主动将所争之地做了闲田处理,纠纷从此解决;第二年出兵伐犬戎,战败西戎诸夷,收复了几个小国;第三年攻打密须(今甘肃灵台县)解除了北边和西边后顾之忧;第四年“西伯戡黎”(今山西黎城县)平定黎族部落;第五年伐邗(今河南沁阳县)。戡黎、伐邗实际上是构成了对商都朝歌的直接威胁;第六年灭崇国(在今山西)将周的都城由岐山周原东迁渭水平原,建立沣京(在今陕西长安县沣河西岸)。《诗经大雅》:“即伐于崇,作邑于沣”。接着又向南扩展势力到长江、汉江、汝水流域,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态势。《论语–泰伯》讲的这句话,即说明岐周实际上大半个天下,而殷商已处于很孤立的境地。

就在这大功即将垂成之际,姬昌不幸去世。《尚书无逸》、《吕氏春秋制乐》都说他享国五十年,称王前立国四十三年。死于葬于毕。

周文王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名君圣人,被后世历代所称敬仰,《诗经大雅》中有颂诗。周文王是人们心目中的完美形象,他以德泽国,以仁化民,举国上下一派君子之风,这是一个令人多么羡慕和向往的社会!孔子称周文王为“三代之英”,还感慨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孟子称文王这样的圣人,五百年才出生一位。所以,历代以复周礼为己任的人就数不胜数了。作为人们对仁德之君、仁德之治的无限渴望,就是因为周文王他做到了,所以他对中国今后社会的发展还会一直影响下去,直到仁德之君、仁德之治的再度重现!

相关新闻
冥冥之中有定数:周文王遇姜太公
周杰帅陆毅文王学兵灵 范冰冰评三代“包青天”
古代君王的故事:周文王泽及枯骨
【传统文化】文王拘而演《周易》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