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医疗检测过头 身心煎熬代价高

人气: 14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2012年09月13日讯】(大纪元记者王明编译报导)相信大部分的医生和病患皆认为医疗照顾越多越好,不过根据美国医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统计,美国每年至少须花费2,100亿美元的费用,在医疗保健系统的支出项目上。专家认定,病患进行无法获得新讯息的医学检验,或既使知道检查结果也无助于改善病情的健检,即算是医疗过度的行为。往往病患在进行这类非必要又过于频繁的医疗检验后,不免觉得劳心、伤身又伤财。

据《纽约时报》报导,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医生和病患理解到,应避免进行非必要又频繁的超音波扫描、X光显影检查或验血等健康检查。长期接受这类健检的人,除了须承受生理疼痛和心灵的折磨外,还可能付出遭到严重并发症侵袭的代价,甚至有人赔上了宝贵生命。

“新美国基金会”健康政策方案代理负责人香农˙布朗利(Shannon Brownlee)说:“目前大众仍未意识到,即使小小的病理检验,但次数过于频繁的话对身体是有害的。”“医学检验泛滥,由如走上一条永无止尽的健检不归路。从此之后,接连不断的治疗流程接踵而来,病患必须接受更多侵入性检验,甚至连应该维持不动的病情,也被安排了一连串不必要的医疗检查过程。”

上述的医疗浪费和令病患感到永无止尽的健检,常发生在病人更换其他医院的主治医生时。病患必须重新验血、扫描或作其它检验,而这些其实都是前任医生才刚做过的检查。医院进行过度医检令病患觉得,专业医疗人员好像忘记病人进医院,找医生要医治的真正病源是什么了,院方只知道一味的进行检测,让病人有如走进永无休止的健检迷宫一般。

医疗检验无止境 经济破产无实效

科罗拉多州的小镇居民泰伦斯‧包尔 (Terrence Power)就碰到上述的情形,他的妻子黛安(Diane)自从知道自己患有罕见的韦格纳氏自体免疫疾病(Wegener’s disease)后,夫妻俩一开始相当信任医师,接受医生提议的健康检查流程。既使当时黛安感觉身体还可以,医生仍坚持要她每3个星期回诊一次。

医师还经常安排戴安验血和做X光片检查,甚至发现检验结果是“阴性”反应后,又再安排更多的检验。结果戴安共花了6个月的时间住院治疗,期间有25名医生对她看过诊。包尔夫妇在那一年间,共花了近3万美元的医疗费用。
60岁的包尔太太还接受过内视镜的检查,当她将被施打麻醉剂时,心中带着疑问的想着:“为什么要接受这项检验?”戴安在这样的医疗体系折腾几年后,历经了肉体的痛苦、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并破产后,夫妻俩开始寻求网路上的支持团体,参考其他病人的意见,并对医生的治疗提出质疑。

包尔先跟自己的家庭医生请教戴安的病情,医生建议她找新的医生。 包尔说:“要跨越这条线,是个相当艰难的决定。我原先认为她获得了世界上最好的照顾,但不久后却开始怀疑,这样医疗的目的是什么?实际上,这些医生并未真正考虑到我妻子是在浪费时间,以及她完成所有检测所历经的痛苦。”

戴安现在由新的医生来医治,不再做定期的检验,终于减轻了她的痛苦,一年内也只需回诊四、五次。

不明病理检查 恐惧压力上身

有时即使只经历短时间的过多医疗检验,也会造成严重的压力情绪伤害。家住亚特兰大市、43岁的卡拉‧蕾嫚(Kara Riehman),在加利福尼亚州度假时,不慎在收拾旅馆内的熨衣板时,眼眶撞到瘀血。

她的瘀伤在10天后仍看起来很严重,蕾嫚为了确保一切正常,打了一通电话给她的医生,但是医生竟然告诉护士安排蕾嫚进行CT扫描。蕾嫚没有其它的症状,除了黑眼眶外,医生从未亲自看过她的病情,即安排扫描检查。

待扫描结果出来后,护士却告诉她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说,她可能有个肿瘤。紧接着医院又安排了核磁共振检查,她在等待结果出来前的两个星期内,非常担心自己是否长了脑瘤。最后,护士打电话告诉她,核磁共振结果没问题。

蕾嫚说:“这真是可怕极了,虽然只有经历两个星期的恐惧,但我的家人甚至怀疑我得了各种不同的癌症,医生却不知道我经历了这个恐怖的过程。”

她的保险公司却为此次的医疗检查,支付了大约7,000美金。蕾嫚说:“这件事让我确实改观,知道该如何和医疗体系互动,也让我成为一位有质疑能力的消费者。”

大量不当用药 险成失智症

再来看看银行职员吉姆‧多诺修(Jim Donohue) 的故事。多诺修的父亲今年79岁,于2007年3月脑中风,他不得不介入父亲的医疗过程。佛州的医生诊断病情后,开了多种药物给他的父亲,其中包括两种抗忧郁药。服药不久之后,父亲开始产生幻觉和老年痴呆症的迹象。

多诺修决定着手研究医生开的药,他了解到吃了这些药,会有认知障碍的负作用。多诺修说服医生改变药方后,父亲的病情很快就好转了。父亲恢复健康之后,已独自生活了四年。

多诺修强调说:“所有的医疗专业人士,包括那家医院里的两间护理中心,每个亲眼见过我父亲的人,没人认为他有忧郁倾向,而且诊断结果也不该将忧郁症状当成最该医治的病。” “我不知道是否因为有太多的专家,而每位都想表现一下自己的专业,但这种情况不应该发生才对。”

看完以上3件因为过度医疗而深受其害的例子后,相信会改变人们动不动就上医院求诊,抱着“有病治病、没病保身”的错误观念了。

如果病人怀疑自己可能成了过度医疗的白老鼠时,专家建议不妨直接向医生询问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检验获得什么新信息?”;二是“检验会改变未来要进行的医疗行为吗?” 如果以上的两个答案都是否定的,病患就该对医疗过程和方法“Say No”,因为这些检查显然就是多余的医疗行为。

(责任编辑:黄凯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