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人文篇】流连唐人街

纽约中华公所 见证华埠百年历史

人气: 195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3年02月23日讯】(大纪元记者蔡溶纽约报导)走进唐人街,在这记载了160多年华人移民美国风风雨雨的活动博物馆内转悠,探访那些作为先民移民美国落脚点的宗亲会、同乡会,亲历古老侨团的传统换届仪式以及酬神、祭祖等礼俗活动,体会华人在海外的奋斗历程。记者透过探访唐人街大街小巷内来自不同省县乡村各具特色的宗亲会、同乡会,请华社的老侨们向读者们介绍唐人街的“前世今生”。

联成公所主席、现年96岁的唐人街资深老报人黄玉振,曾长期担任纽约中华公所和美东联成公所的中文秘书,深谙纽约华埠与华侨历史,他认为唐人街既是中华民族在海外的落脚点,中国人的聚居地和商业区,也是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保留地和生长点,而勿街62号的中华公所是华埠一百多年历史的活见证。中华公所顾问、中华总商会董事长于金山也说,侨团稳固了中国城的存在,而中华公所的地位无可替代。

现年96岁的唐人街资深老报人黄玉振,是对纽约华埠历史了解最多的权威人士。(摄影﹕蔡溶/大纪元)

传统唐人街 新兴华社无法取代

回顾曼哈顿唐人街兴衰起伏,于金山说:“70年代期间,(由于高犯罪率)很多人搬出纽约市到郊区住,可是自2005年后,很多人又重新搬回到城里居住,各族裔居民不断搬进曼哈顿下城,房租竞争更为激烈,也就更拥挤,许多老街坊就陆续搬了出去,到生活物价水准相对较低的布碌崙、皇后区、新泽西等地,导致唐人街日渐收缩。”

中华公所顾问、中华总商会董事长于金山。(摄影﹕蔡溶/大纪元)

随着布碌崙、皇后区新兴的卫星华埠加快扩张速度,法拉盛华人社区规模已经超越曼哈顿唐人街。但是于金山认为曼哈顿的唐人街虽然“瘦”了一点,骨架还在,作为华人政治与文化中心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还在,“纽约曼哈顿还是会保持唐人街,重要的原因我想还是因为这些侨团的关系,90%的重要侨团都在中国城。”

他指出,侨团稳固了中国城的存在,有这些侨团、有教堂和庙宇、有服务的单位,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心灵上的文化认同,对外国人而言则是一个历史性的观光景点,因此曼哈顿中国城的地位不是其他任何一个中国城所能取代﹐就像是旅行团组织观光团一定要到曼哈顿和中国城﹐而不会到其他新兴社区观光。

“侨团是维护一种传统,一种看不见的传统,这种传统一方面是有凝聚力,一方面也是延续中国人在海外的一种归属。所以只要有事情他们就一定会回来,就当成是回家一样。”

离乡背井的漂泊,华人需要心灵上的文化认同﹐危急时刻需要伸出援手的朋友,疾病时需要有人扶持﹐凡此种种﹐都由各种方式组成的侨团提供帮助﹐而中华公所则是这些侨团的龙头。“因此中华公所也不是唐人街的中华公所,不管愿意承认不承认,它是大纽约的中华公所,这个地位无可替代。”于金山说。

60侨团组成中华公所 如同海外中华国

曾任三届纽约中华公所中文秘书,黄玉振老先生介绍说,中华公所是由60个代表纽约各界团体所组成的组识。包括以姓氏组成的宗亲会,或以地缘组成同乡会,如“台山宁阳会馆”与“美东联成公所”,大多历史久远,在纽约唐人街影响深远;还有政治性组织如“国民党美东支部”;还有各项专业与商业组识,如“中华总商会”与“华侨餐馆会”,公民团体如“纽约华裔美国退伍军人会”,文化团体如“中国音乐剧社”、“纽约民智剧社”,和宗教、女性团体等。

宗亲会组织通常有一段历史渊源。例如记者参加过伍胥山公所一年一度的新旧职员换届仪式,伍氏在中国不是大姓,但在美国却有众多人口,不少唐人街的台山人姓伍,据说是春秋末期名宿伍子胥在台山的后代,今年8月下旬全美伍胥山宗亲将汇聚纽约拜祭,缅怀老祖宗伍子胥的功名勋业,更谋承前传后、开拓族务,可谓侨界盛事。

唐人街许多台山人姓伍,据说是春秋末期名宿伍子胥的后代。图为伍胥山公所内1908年修建的伍子胥神位。(摄影:戴兵/大纪元)

逢年过节,纽约各传统侨团都有酬神、祭祖、团聚、拜年等礼俗活动。图为2011年1月2日南阳公所、邓氏宗亲会祭祖,由邓氏宗亲会主席邓锦源持香主祭﹐多名宗亲成员肃立于元公牌位前,以示尊祖敬宗和感恩的精神。(摄影﹕蔡溶/大纪元)

此外还有尊圣人老子为祖先的李氏总分所;拜祭周师齐祖姜太公为祖先,由谭、谢、许、谈四姓宗亲组成的昭伦公所;根据三国时代“桃园结义”结盟故事,由刘、关、张、赵四姓组成的龙冈亲义公所;以及黄氏宗亲会、南阳公所、邓氏宗亲会等等,也都有各自的历史渊源、形成过程和信仰纽带,各具文化色彩。

生活在唐人街上的华侨华人们就这样以不同的方式,如同一个迷你型的海外中华国,延续着中华传统文化或是精神上的根。各种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也由侨胞在唐人街上世代延续,这使得变化了的唐人街依然具有强烈的文化特质。

中华公所 华人中的市政府

成立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的中华公所是纽约华埠最早成立的社区组织之一,成立的目的是仲裁华人社会中的所有人事争执与商业纠纷,它在海外华人社群中扮演着一个类似政府的角色。现在中华公所的主席还被称为“华埠市长”,其中的意义耐人寻味。

中华公所每两年一届的主席选举,由下属两个超级侨团:台山宁阳会馆和联成公所轮流推荐候选人,再由60个侨团及少数商户推派代表议员组成的议员大会票选,类似民主集中制,高票者当选为主席。

中华公所主席吴国基。(摄影﹕蔡溶/大纪元)

之所以由这两个超级侨团轮流做庄,也有其历史渊源。黄玉振解释,华埠创埠之初,80%的居民均系广东台山县人,对华侨社会影响力最大,贡献最多,所以由台山人组成的台山宁阳会馆获得一半的发言权;而广东省非台山县的华人则由加入美东联成公所获得另一半发言权。联成下属拥有众多客属侨团,联成就是联合而成的意思。

此外还设有常务董事七席,由宁阳会馆、联成公所、安良工商会、协胜公会、洪门致公堂、中华总商会、国民党美东支部七个团体派代表充任。这种行政管理一直延续至今。

中华公所成立后,对外代表全体华侨,对内排解纠纷,成为华人社会安定的维持者。从公所1932年增修的中华公所章程看,除了制定买卖交易规则外,还有衣馆餐馆填痕规例,征收华埠商号月费、衣馆年费、餐馆经费、出港费等各项规例,公所在当时的华人社会,所担当的繁复任务,由此可见一斑。

中华公所所在的勿街因此成为华埠中心。1898年华侨学校于勿街62号开办,成为华埠教育文化中心。

蒋介石民国61年赠中华公所的“团结报国”匾额。(摄影:戴兵/大纪元)

孙中山勿街演讲 中华公所加入革命阵营

130年前中华公所成立时,还向满清政府呈请立案,那时中华公所主席甚至是清廷派员出任,清廷驻美公使之粮饷亦是中华公所支付。13年后孙中山来到纽约宣扬革命,最终令中华公所倒向了革命阵营。

黄玉振老先生说,旅美华侨百余年来,披荆斩棘,谋生创业,总以祖国为怀,以家乡为念,孙中山也是出身华侨家庭,他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与林肯总统的“民有、民治、民享”完全相通,获得华侨的支持。孙中山称“华侨为革命之母”,并非过誉,华侨对辛亥革命之成功,中华民国之建立,曾作出巨大贡献。

黄老先生细数当年孙中山到访纽约的足迹以及与中华公所的关系。他说,孙中山曾先后四次到纽约宣扬革命,当年勿街1号的赖神书馆,是1896年9月孙中山首次到纽约寄住的地方,这是一栋三角型建筑,因地狭人多,睡床不够分配,他往往就要打地铺,席地而睡。后来,孙中山在勿街7号至9号著名中餐馆“旅顺楼”楼上,成立了纽约兴中会。

当年勿街1号的赖神书馆,1896年9月孙中山首次到纽约寄住在此。(摄影:戴兵/大纪元)

其实,李鸿章来访纽约前脚刚走,孙中山后脚就到,时间相差不到一个月。这段期间,孙中山过着很艰苦的日子,每天到宰也街黄二嫂的面馆仅吃一碗汤面,便要去市内各华侨衣馆,找人倾谈,鼓吹革命。

当时纽约同情革命者只有极少数,唯有黄二嫂慧眼识英雄,竭诚招待中山先生免费吃面,并劝他多吃一点,但他总是客气推说“一碗已够,不必多吃”。此后“Yat Gaw Mien”(即粤语“一个面”音)就成为该店的英文商标。黄二嫂(黄蔡氏)本人后来成为纽约同盟会1909年成立之时唯一的女性。

孙中山第三次访问纽约期间,在勿街49号二楼成立了同盟会纽约分会,在这里与华侨先贤商议革命大计。如今,勿街49号也就是美东联成公所的会址。

特别是1911年3月29日(农历)黄花岗起义当天,孙中山在中华公所原址,也就是勿街16号发表演讲。据记录,孙中山这次演讲打动了全体听众,中华公所当即宣布,下属所有成员参加革命阵营。黄玉振老先生说,这段历史仍然清清楚楚地保存在中华公所的会议记录上。勿街16号现在是中国国民党驻美东支部,另外,纪念孙中山的美东德明校友会就在这座大楼的4层,孙文字德明。

纽约中华公所旧址在勿街16号顶楼,现在是中国国民党驻美东支部。孙中山先生于1911年3月29日在此演讲,全侨参加革命。(摄影:戴兵/大纪元)

自此,纽约华侨在金钱上和精神上大力支援孙中山,不少人节衣缩食,购买救国国债。中华公所档案记录,当时中华民国政府为筹措北伐军饷,电请纽约华侨支持,认购公债,纽约中华公所捐出5万元巨款汇给粤省都督陈烔明。这个数字按当年的收入算,币值相当于现今的数千万美元。
1941年12月7日日本军队偷袭珍珠港,美国英国介入太平洋战争。侨胞争相在中华公所公告版前阅读《华侨日报》号外新闻。(中华公所网站)

中华公所前任主席伍权硕在2011年1月3日庆祝中华民国建国100年献词中说,“事实上,美国华侨对辛亥革命的捐献达700余万美元,纽约华侨对抗战捐款300多万。这一切说明华侨与中华民国的密切关系,传统侨团对自由祖国的忠爱与奉献,可以说贯通了整个纽约中华公所的历史。”
上一届中华公所主席伍权硕卸任前,将清光绪九年访美的钦差大臣赠给中华公所的牌匾用金铂翻新,改挂二楼大厅。(摄影:戴兵/大纪元)

中华大楼青天白日旗长年高挂

即使今日传统侨团变迁很大,但是百年来纽约唐人街的侨界一直谨守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信仰,中华大楼上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长年高挂,在空中飘扬﹐中华公所与中华民国100年的关系虽历多次劫难,始终不离不弃,每年孙中山的诞辰日、逝世日﹐华埠均举行献花纪念仪式,期盼着早日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每年孙中山的诞辰与逝世日,中华公所均举行献花纪念仪式,期盼早日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摄影:蔡溶/大纪元)

期间比较重要的事件包括,1971年中共开展“兵乓外交”攻势,接着尼克松访问北京,同年美国务卿宣布支持中共加入联合国。在此低气压下,中华公所多次在《纽约时报》等英文报刊刊登“美洲华人向全世界正义呼吁:反对中共混入联合国”的全版广告,并发动示威游行。

鉴于中共日益加强美洲大陆特别是各地华人社区的统战工作,1983年纽约地区侨学界正义人士成立“大纽约地区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由当时的中华公所主席梅伯群担任筹委主任,此一组织延续至今。

中华公所历届主席都是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治国理念与民主自由、人权法治、平等博爱等普世价值的坚定不移的支持者。

2013年1月26日,中华公所现任主席吴国基在欢迎中华民国驻美国新任代表金溥聪及夫人的致词中说,中华公所是美东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传统侨团,“传统不是保守落伍,而是传承民族文化、伦理道德,坚持民主、人权法治的普世价值,以台湾民主成就被誉为亚洲世界民主的灯塔,深感光荣。”

百年侨社面临新挑战

“以组织侨众、团结侨群、发振侨务、排解侨界纠纷,增加华人福利、提高华人地位、沟通中美文化、发扬中华民族精神,提倡公益、举办慈善事业为宗旨。”中华公所1948年修改的章程,对于理解现今中华公所的角色仍然没有过时。公所为华人社区提供的有形服务,如每月第一个周三下午的警民会议,每周四的移民咨询及免费填写表格服务,还有一年一度为低收入人士和耆老的报税服务等;无形服务如定期推出表现忠孝仁爱精神的粤剧表演,发扬中华文化传统;还有“百年树人”的华侨学校,引领3000多名莘莘学子接过文化传承的一棒,持续采取侨委会的正体字教本,维护中华最优美的文字体系;以及华埠儿童培护中心和成人英文班,都深受民众欢迎。

纽约华埠重视中华文化传承,图为一年一度的祭孔大典仪式。(摄影:蔡溶/大纪元)

从过去的闭门不与外界接触,侨领不会讲英文,到现在成为美国主流社会的一部分,纽约市众多民选官员与中华公所积极互动,显示华人选票力量不容忽视;中华公所也积极和其他城市的华人社区建立密切来往,这都是中华公所近年来的深刻变化。

此外,从台湾921地震到88水灾,中华公所发动赈灾工作;南亚大地震与海啸中,中华公所紧急筹措了50万美元给美国红十字会;从911恐袭事件到2012年底的桑迪飓风对灾民的援助工作,中华公所总是积极响应,务求提供灾民最好的帮助。

为了配合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的进驻条例﹐中华公所去年底除了铺设网线、将侨校在华埠伊利沙白街的一楼教室改装成临时服务站、提供轮椅人士可出入的门口外﹐还连夜将一楼的厕所加大改装成符合联邦条例的残疾人可使用的厕所,中华公所主席吴国基称“为解决侨胞困难义不容辞。”

中华公所也与其他主流组织,如“美华防癌协会”和“纽约探访护士服务”合作,提供在美海外华人服务。在与政府密切互动方面,中华公所也做了许多事情,成为侨社与政府的桥梁。

唐人街见证了华人在美国的奋斗历史,也面临在新时代经济不景下如何振兴的问题。现在,行车难、停车难,交通不便成为华埠经济发展最大的挑战,吴国基说﹐加上不断攀昇的房租、电火人工贵﹐令唐人街的经营百上加斤。

“由于越来越多人从唐人街迁出,剩下来的大多是老人家,他们的消费观念朴素﹐省钱惯了”吴国基说﹐肯为自己花钱的年轻人才是消费市场的主流﹐唐人街商业需要年轻人和新移民的参与﹐如何开发吸引年轻人的商品﹐激发他们对唐人街的兴趣和消费热情﹐对于振兴唐人街至关重要﹐中华公所也需要与跨机构合作并团结所有社区团体的力量,与政府交涉,群策群力解决唐人街停车场不足等等问题,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索妮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