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躁郁症情绪异常 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辅助

人气: 517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4年01月28日讯】(大纪元记者陈文敏台湾苗栗报导)苗栗为恭纪念医院,最近有一病例,刚满20岁的小雯,盛装打扮到校上课、无法专注听讲、翘课去逛街、暴躁不耐烦、晚上不太睡觉、上网找朋友聊天—等等异常行为,家人携带小雯前往精神科门诊求助。

该医院精神医疗中心梁珪瑜医师指出,躁郁症是一种情感性疾患,主要特征是情绪的异常。患者在躁狂发作之外,也可能经历重郁发作。躁狂发作期(躁期)时的心情是高昂或易怒的,同时伴随过高的活动量、膨胀的自尊、睡眠需求减少等等,这些症状持续至少一周以上。

梁珪瑜表示,重郁发作期(郁期)则是超过两周以上,几乎整天忧郁心情、失去喜乐,同时整个人活力降低、言行迟滞、萦绕着负向思考等。

回溯病史,发现半年前的小雯曾有重郁发作,当时她的心情低落、不想吃、不想动、也不想和人讲话,经常无法上学而请假,觉得自己不可能撑到毕业。

梁珪瑜说,研究发现,躁郁症除了与大脑的神经传导物质失调有关,也可能肇因于大脑内的神经回路和神经调节机制的异常。

首次发病的年纪从儿童到五十岁的壮年都有可能,平均约21岁。男女罹患躁郁症的机会相当,且终身盛行率可达2.4%;但男性较常出现躁症,而女性较常出现郁期。此外,躁郁症患者也常合并焦虑症、物质滥用或依赖。

梁珪瑜指出,在治疗方面,药物治疗在急性发作时占有重要角色,目标在减少身体与心智的过度活动、改善精神症状、预防因为体力透支、睡眠不足、进食不佳而导致健康状况恶化。一般而言,躁狂发作在六个月内会缓解。由于九成以上的躁郁症患者,未来会再发生躁狂或重郁发作,因此预防复发是长期治疗的首要目标。除了维持性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可以加强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并增进自我管理效能。

(责任编辑:吕美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