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雨伞运动的三大效应

人气 131

【大纪元2014年12月30日讯】编者:2014年,香港爆发了公民抗命、要求真普选的雨伞运动,运动持续了两个多月,有超过一百万人参与,这次运动的参与者以青年人居多,而主要领导者也是香港学联和学民思潮的年轻人。现在雨伞运动告一段落,但第二波公民不合作运动已经开始“上演”。12月29日,BBC中文网发表了香港时事评论员刘锐绍的《点评中国:2014年香港政坛大事及影响》,文章称雨伞运动产生了三大效应。

在近几十年的香港历史上,这次“雨伞运动”、1967年香港左派暴动(左派称为“反英抗暴”)和1989年香港市民支持中国民运的行动,可算是触及全港市民的三大群众运动,而“雨伞运动”的影响将更为深远,因为它发生在香港回归之后(其余两次都在回归之前),而且涉及香港与中央政府的政治争议,考验“一国两制”会否变形。至今,“雨伞运动”余波未息,日后将会继续影响未来的政制发展,甚至两地关系。

就现时形势判断,“雨伞运动”将产生三大效应:

(一)表面上,这次运动争取不到什么实时的、实质的成果,北京寸步不让,稳守政改的底线,并成功地防止了他们眼中的“外部势力介入香港内部事务”。但是,香港的民主抗争行动将不会因此而偃旗息鼓。市民经过那么大规模的运动,也不能促使北京作出一点弹性的处理,日后的抗争行动只会继续下去,甚至旷日持久。

事实上,争取民主的各方人士总结“雨伞运动”的成败得失之后,已开始研究日后行动,包括在第二轮政改咨询期间继续抗争,并深入社会基层进行“民主深耕”,教育和强化基层市民的民主意识。此外,他们也在部署2015年底的区议会选举,希望能在民主和民生两大议题之上打开新的政治版图。还有,不同程度的“不合作运动”(包括民主派立法会议员不配合港府施政,以及普罗大众的干扰性抗争)正在策划之中。现时,未知这些行动的效果如何,相信官方也会采取行动抵消上述作用,但无论如何,如果官方不设法拉近与民众的距离,这些行动将对政府的施政造成颇大的困难。

(二)北京对香港的经济政策可能有所调整。

北京和港府成功竭制“雨伞运动”和不符合全国人大决定的政改方案之后,作了一些总结,其中一点值得深思,那就是青年问题。北京认为,爆发这么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与香港经济下滑、青年人无法向上流等问题有密切关系。所以,北京认为要加大“经济挺港”的力度,让更多青年人可以往内地发展。

我不反对这些工作,但北京同时误判了两个问题。其一,北京以为青年人不满现实,只是“无法向上流”的原因,却忽略了青年人在民主方面的迫切要求,所以只会出现舍本逐末的效果。其二,经过十七年“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北京认为“不能放得太松”,尤其是在政治方面,而经济也不能过分迁就香港,因为“吃饱了还会砸我的锅”(伸手要民主)。所以,香港日后如能配合内地的经济发展,则还可以享受中央给予的好处,例如“沪港通”;否则,北京也不会像过去那样,要求内地省市不要与香港竞争,把肥猪肉留给香港。事实上,由于“雨伞运动”持续进行,“沪港通”没有像预期般在十月里开通,后来又在一个星期内通知香港开通,说明北京完全可以通过经济手段来操控香港。

(三)“雨伞运动”之后,香港、台湾、澳门三地的民间力量将进一步走近,尤其是青年人的民主意识,将会自然而然地互相靠拢,形成对北京的一大挑战。

在台湾,较早时候发生“太阳花运动”,以学生为主的民众为了反对两岸的服贸协议,占领立法院,不少民众支持。这次运动在某程度上启发了香港的“雨伞运动”。但不能忽视的是,后者在某程度上又辐射返回台湾,台湾人看见北京怎样对待争取民主的香港人,很快就产生“预防今日的香港变成明日的台湾”的感觉,甚至成为新的口号。

在此,不妨以台北市长当选人柯文哲的竞选过程为例。他以独立的身份参选,力量相对单薄,无法找到足够的义工监票;至投票前一个月,柯文哲只能找到一千多名义工,与三千多人的目标仍有一半距离。岂料,9月28日,香港警方施放78枚催泪弹驱散民众,竟然一下子有三倍义工主动挺身协助柯文哲。他们都对香港的情况表示担心,不想台湾变成第二个香港,所以更要发挥青年人的力量,在台湾巩固自己的实力。

在澳门,2014年也出现了“反离补法案”的群众运动,参加者多达两万人,打破自从1966年以来的示威人数记录。虽然澳门的情况不能与香港和台湾相比,“反离补法案”也是澳门本地的事情,不涉及中国大陆,但澳门青年人对民主的要求已透过这次运动上扬。他们认为香港可以有普选,为什么澳门没有?这种要求目前在澳门不算是主流,但难保日后不断扩大。如果北京和澳门特区政府不多加关注,只会孕育新的困难,必须早为之计。

随着“雨伞运动”的余波,我怀着战战兢兢的心情观察2015年。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一国两制”的空间会不会进一步收缩?老实说,北京今天对“一国两制”的解释,跟我当年在北京采访“一国两制”和《基本法》时中共领导人承诺的内容已经不一样。此外,中国还向英国表示或暗示“中英联合声明”已经失效。无论这是不是原话,已反映中国轻诺,不担心英国在香港问题上有什么动作。

在此情况下,香港传媒和舆论监督也进一步收缩。2014年《明报》高层刘进图被斩,田北俊被开除全国政协委员一职,二十多名记者在“雨伞运动”中被捕或被殴,均说明香港传媒和舆论正受到来自多方的巨大压力;加上官方对传媒输打赢要,导致在“无国界记者”计算的新闻自由指数中,香港已跌至61位。总之,2015仍将是多事之秋的一年。倘若官方不改弦更张,不努力拉近官民的距离,香港的困局将会持续下去,对国家也无好处。

责任编辑:刘毅

相关新闻
7000港警清场前夜 “双学”泛民恪守非暴力应对
港泛民议员:坐守金钟抗命 看护市民
组图:200多人坚守被捕 多人被抬上警车
75天雨伞运动暂告落幕 港人“公民抗命”进入新阶段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