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笔记:《大梦想家》如何走出过去伤痛

作者:文雅

人气 66

【大纪元2014年04月21日讯】迪士尼电影总是让“王子与公主从此以后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以皆大欢喜的结局满足多数观众的期待。然而当观众满意地离开电影院,回到现实生活里,真是如此吗?

电影《大梦想家》(Saving Mr. Banks)取材自真实故事,描述迪士尼创办人华特•迪士尼(Walter Disney,汤姆•汉克Tom Hanks 饰)为实现对女儿的承诺,希望将女儿喜欢的童书《欢乐满人间》(Mary Poppins)拍成电影,因此希望此书作者崔佛斯(P.L. Travers,艾玛•汤普逊 Emma Thompson 饰)能将版权出售给迪士尼。

没想到历经长达二十年的斡旋未果,最后因崔佛斯经济出问题,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答应与迪士尼合作。然而坚持不向金钱妥协的她,还是很在意地从伦敦飞到洛杉矶,亲自参与电影剧本团队的讨论,原因无他,无非就是不想让自己珍爱的作品沦为华特众多庸俗的娱乐商业产品之一,那无疑将是对她以及书中人物最大的亵渎。

只是华特与团队成员的价值观处处抵触了观念保守、极尽挑剔的崔佛斯,最后她甚至拒绝合作,负气返回伦敦。后来华特亲赴伦敦,终于打开崔佛斯心中的枷锁,才让《欢乐满人间》的电影作品得以问世。

导演利用时空交错的衔接手法,将崔佛斯与华特版权交涉的现在进行时与崔佛斯回忆早逝父亲的过去时——这一前因后果巧妙串接,转场设计十分用心,故事铺陈也非常流畅。尤其在过去与现在时中还埋下许多呼应,颇有抽丝剥茧的悬宕感,也可看出导演的功力。

本片以“观念冲突”作为开端,崔佛斯的观念里,“小孩子不能只停留在自己所梦想的世界里,因为现实世界总是残酷的”,而华特则认为“大人也可以有童心,希望他的影片能够将欢乐带给大家”。个性严厉、一丝不茍的崔佛斯碰到乐观进取、童心未泯的华特,犹如理性碰到感性,擦撞出不少火花。

华特与崔佛斯在众人眼中,一位是成功的娱乐界大亨,一位是拥有无数读者的知名童书作家,两人在顶着成功光环的表象下,实则包藏过去的种种不如意。原来,每一个生命都是这么不简单,我们不知道的,远比我们所看到的要多得多。华特用散播欢乐的方式“与民同乐”,挥别过去,迎向未来;而崔佛斯则透过写作疗伤,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得到快乐,也能领悟到生命最本质的美好以及无能为力的困顿。

导演客观地呈现两种截然的个性,留给观众思索:如何从过去的伤痛走出来,继续活下去。很显然,本片已不仅只是一部娱乐性质的商业片,导演还想保有甚至是承传崔佛斯所坚持的东西,企图心不一般。

相关新闻
汉克斯版 《拯救班克斯》发预告
艾玛‧汤普森星光大道留印 汉克斯深情邀约
曹长青:迪士尼的勇气和曼德拉的软弱
《大梦想家》电影音乐 编织诗意与怀旧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