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广东“大逃港”潮的震撼与反思

人气: 200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5年12月21日讯】(大纪元记者蔡溶纽约报导)当年偷渡的成功者,活到今天,揭开了这段血泪历史;惨烈者,或葬身怒海,或客死途上,再也没有机会讲述自己的故事。12月19日的新书介绍会上, 《开,南风窗》一书作者蔡可风先生讲述他创作的心路历程,纽约诗书琴棋会会长梅振才还请来三位当年的逃港者,亲述生死经历,引发了听众的共鸣。

千难万险的逃港方式

亲历者介绍说,逃港有东、中、西三条路和三种方式:走路、泅渡、坐船。东路是从大鹏湾游水过去,湾里多鲨鱼,很多人被鲨鱼咬死。中路是从深圳河过去,这里有武警和警犬把守,防守最严。西路由广州陆路至深圳湾,然后游水到元朗,路长但成功率比较高,而游水时间却最长,大约要9~10小时。探照灯不停地扫视海面,有时要沉进海水中,避过探照灯。真可谓九死一生。

但是泅渡对体力和游泳技术要求很高。许多家庭都是从小就培养孩子练习游泳,为的是将来可以逃到香港。

广州培英中学,文革开始之前,是广州市排名前十的优秀中学。这间百年名校除了师资力量雄厚外,还有全市中学独一无二的江边游泳场。纽约诗书琴棋会顾问王世道说,据他所知,当时的培英学校,全部学生都是游泳尖子,在文革前后知青的偷渡大潮中,培英知青也是这次大潮的其中一股潮头,“全部游向了 香港”。

纽约诗书琴棋会顾问王世道。(蔡溶/大纪元)

不能游泳的人只有选择陆路。为了躲避官府的尾追堵截,逃亡者往往要走偏僻而艰险的路道。蔡可风的亲妹也在其中,她回忆说,当时自己一个年轻女孩,走了13天13夜翻越山岭,每天趁天黑行夜路,白天平躺在地上,甚至是空的棺材中,躲避边防部队。最终幸运的抵达澳门,“靠的就是韧力和永不放弃的决心。没到最后一步,我决不放弃。”

逃港原因及反思

逃亡之路洒满了血和泪。东德是这样,深圳也是这样。是什么原因把人们逼上了这条不归路呢?

曾写过40多万字《迟来的春天》一书的作者陈苇华说,她的父亲本来是香港人,但是为了“建设祖国”带着她回到大陆,希望能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心智,没想到被视为“间谍”,她在文革前已失学,下放农村插队“改造思想”,但是无论她如何努力和付出,始终不获信任。

蔡可风的妹妹。(蔡溶/大纪元)

“感觉真的连狗都不如”,陈苇华回忆,她一次次遭打击后,感到政治上被歧视难以改变,个人所长得不到施展,对领导集团感到失望,看到知青们浩浩荡荡的走上偷渡之路,奔向自由之地,她最终也闯关上路——走入逃亡的行列。

王世道说,从50年代很听话的“上山下乡”,走到偷渡一步,用脚投票,奔向光明,这代知青经过了一个很痛苦的否定自己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自己所受教育的一个否定。“这些人都是党教育出来的,党却把他们当成叛敌。人为何要背井离乡,拼了命的逃亡?整个过程就是否定自己所受的(洗脑)教育的轨迹。”

责任编辑:艾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