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桃园各界替古迹桥请命

人气: 135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2015年07月30日讯】(大纪元记者徐乃义台湾桃园报导)桃园市中心存在着高龄97岁的老桥,静卧街头,任随车辆、人潮熙来攘往、或因无意的擦撞而损毁、或因无知的随意破坏而凋零,它是桃仔园人的共同文化资产—-武陵桥。最近东门溪开挖工程,为了施工方便,将打掉一段约十公尺长的桥体,所幸在武陵高中美术老师姜昌明及各界奔走下,文化局长庄秀美横向要求施工单位水务局务必不可增加破坏,两座桥头务必为桃园市保留下来!

姜昌明知道古迹桥可能遭破坏,立即告知长期关心武陵桥命运的华陞自然科学教育中心华顺发老师,请出议员林正峰出面请命,30日曾为工程技师的市议员范纲祥亦到现场了解与关心武陵桥损毁状况,在庄秀美协助下保住。

华顺发表示,武陵桥建于大正七年,公元1918年,跨越东门溪而搭建之桥梁,日据时代大正七年改建为较宽阔、坚固之武陵桥。

武陵桥的历史追溯到清嘉庆年间福建台湾镇总兵官武隆阿将军,在嘉庆年间(约公元1808-1813年)堵剿贼匪,经桃仔园武陵桥现址、龟崙岭等地,曾暂时扎营在龟崙岭之寿山岩一带,当地居民为感念武隆阿将军剿匪平乱,遂将寿山之东的区域命名为“武陵”,该桥始命名为“武陵桥”,才有后续日据时代之武陵公学校(即现今之桃园国小)、武陵里,以及武陵高中等以“武陵”命名之地名或建筑物。

华顺发与姜昌明表示,武陵桥现今桥梁毁损严重,现状亟待政府当局维护或重修,以保留历史遗迹。武陵桥跨越东门溪南侧(纵贯铁路建于清光绪年间,原只修筑台北―新竹之间),也同时跨越两个时代―日据和民国。它牵系着两个时代的文化,也纪录了两个时代的历史。

华顺发表示,执政者经常去遮掩历史,以“眼不见为净”来处理史实,从桥梁两端之“纪年”看出:桥梁以“民国七年”来纪年,这明显是光复后,执政当局为了遮掩不风光的过去,用水泥将“大正七年”之字样填平,再刻上“民国七年建”,它无言的诉说出我们不堪的过去。

华顺发建议,这种现象最好可以将桥头完整搬迁至武陵高中校园内,让它忠实地纪录这两段过去,这不仅是很好的乡土教材,更是很好的历史文化古迹。他说:“的确,历史,只走那么一回,若没有以加以妥善维护、保留,那么后人也只能看着历史教科书、档案资料去想像与揣摩历史文化事件。”

责任编辑:吕美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