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城:十六大见闻 普通人疏远政治

BBC中文网记者魏城

人气 1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11月15日讯】有人说,最关注中共十六大的反而是海外华人。海外华人圈中有关中共十六大的猜测、传言、分析、评论似乎早在两、三年前就开始了,海外中文网上充斥着这类的报道和言论,甚至有的网络编辑说,只要你在网上发表题目中带有”胡锦涛”、”十六大”字样的文章,点击数就会大增。当然,海外最关注这类信息的大都是中国大陆背景的人。

来到中国本土采访十六大,坐出租车、街上行走、饭馆吃饭,我经常有意与人聊起正在召开的十六大,发现人们的确知道大会的召开,因为满街道的标语、灯饰、花坛、红旗时时刻刻都在提醒你十六大的召开,想不知道都不成,但关心的程度就不那么高了。

“关心有什么用啊!”

“谁上谁下,不是咱们平头百姓操心的事儿。”

“嗨!大会一结束,该吃馒头的仍然吃馒头,该吃窝头的还得吃窝头。”

这些话是与我聊天的普通市民最典型的回答。

在中国本土,即使是知识分子,也不像海外的中国大陆学生或移民那样对十六大的信息有着一种过分的敏感。他们也在谈论十六大,但谈论更多的还是工作、收入、待遇和家庭。

难道这是因为十六大谈论的主题和十六大的权力交接、人事变动不重要吗?并不尽然。”三个代表”写进党章所标志的中共转型、权力平稳转移所预示的政治趋向,其实与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和生计息息相关,关键在于,他们对这种变化和转型有着一种无力感:因无法参与和无法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无力感。尽管中共正在向积极的方向转型,权力交接正在向制度化的方向变化,但他们无法左右,无权参与,因而导致了对这种进程的疏离感。

这次大会有很多新气象、新变化、新语言、新思想,尤其是除胡锦涛以外的十五届政治局常委都告老退休,标志着中共第一次完成了权力的有序转移,更是一个重要的新趋势,但是,人民对这种良性政治变化的淡漠、疏离减弱了它的意义。说实话,不要说普通百姓或普通党员了,就连参加这次十六大的普通代表,对这次权力转移、人事更替是否有实质性的影响,都令人怀疑。

另外一个令人遗憾的缺陷是,中共还没有掌握现代政党的形像推销和公关技巧,仍然采用传统的、过时的宣传和说教手段,来进行对内对外宣传。

十六大召开的这一个星期中,我在感受大会内容新颖变化的同时,也随时体验到这种宣传方式的古板、僵硬。我在此前的报道和日记中对此也有所提及,这里再说说在今天发生的事例。

今天的中央委员会选举其实完全应该向海外记者开放,因为中共如果利用这个机会向外界展示它的第一次有序的权力转移,特别有助于它的国际形像的改善。但它错过了这个机会。

明天,十六届一中全会将选举中共中央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成员,新的中共核心领导班子形成之后,将与中外记者见面。那更是中共对外展开公关活动的一次难得的好机会。

据说今天下午四点到六点大会新闻中心将在梅地亚宾馆向记者发放参加这次记者招待会的请柬,我和同事方圆为了早一点儿拿到请柬,便租车提前赶到了梅地亚宾馆。

进了外国记者接待处,发现有些记者比我们更早赶到,已经排上了队,等着领取请柬。等到四点整,新闻中心的工作人员拿着一份名单,向记者宣布,由于举行记者招待会的场所空间有限,只能有选择地发放请柬:基本上每个媒体发放一份请柬,有电视摄制组的媒体才破例发放两份请柬。

此言一出,顿时引起排长队的外国记者一阵不满之声。

有的记者说,我们媒体派出了七、八人的庞大采访团,人员来源各异,有来自电视部的,有来自电台部的,有来自网站部的,满足了电视记者,电台记者和网络记者就只能呆在酒店看电视,那与在本国看电视有什么区别?

有的记者说,中共新的政治局常委在会后与记者的见面,是这次会议的最高潮,也是他们千里迢迢赶到中国采访所一直等待的最关键的时刻,如今机会将至,难道却要错之交臂?

还有的记者说,说是会场空间有限,那为什么不能换一个空间大的场所?既然把外国记者请来了,却又不让他们全部入场,岂不是把对外形像推销的良机变成让记者失望、抱怨的缘由吗?

大会新闻中心的工作人员面带苦涩,急忙解释。

我想,这一定是上层决定的,与新闻中心的普通工作人员无关,也非他们能够改变。 (BBC2002年11月14日)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外地记者的狐疑﹕三个代表 代表谁
纽约时报和CNN同时专文谈赵紫阳
中共预选名单已定,超70岁政治局委员全退
海外华人致16大:吁释放因炼法轮功被关押的亲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