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外交行为回顾】北明: 重审八国联军中的美国(22)——附篇:“联军无扰紫禁城”

北明

人气 22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7月5日讯】似是而非的指证

“整个北京城,包括城市中心的皇宫……遭到了洗劫。”“……事实上各国军官们和士兵们都曾经利用各种机会进入紫禁城劫掠财宝。”这是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胡绳着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有关章节的观点。

也许我们有充足有理由相信,八国联军虽然没有机会毁坏紫禁城,但却洗劫了它。因为美国随军记者拉尔夫 佩因(Ralph D. Paine)写于当年9月13日联军将军参观紫禁城的报道,也不时暗示他们抢劫的可能。他写道:“被制止的抢劫热,在每一位旁观者的胸中强烈燃烧”(转引自“China, Ancient and Modern, In the Imperal City of Peiking”p.462 )“看守的太监不让参观者聚集成堆。他们的监视令人痛苦。全然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用作记念品。看起来美国官员自己也为不应拿走任何东西而感到焦虑。但是,看上去要是一个人的口袋里装满了如此多件无价翡翠,也值得同情,抢劫风既可传染又挫伤士气。而且只要传教士们主持在北京抢劫的日常拍卖,普通人就难于保持其良好的道德情操。”(同上)

这样的描写给人的印象是:参观的一行人几乎不可能不在紫禁城劫掠珍宝!不过,如果为了确证这种印象而回头再度仔细查阅这篇报道,却可以发现,其中没有任何文字明确地指证说,在那次参观中联军枪了或者偷了珍宝。联军在故宫行抢的印象是报道中暗示性文字造成的。

仔细审视这样的文字,还会发现其中充满记者的想象和发挥,通篇行文风格略有渲染和夸张色彩,更像是一篇文字修饰过的文学纪实而不象一篇冷静客观的新闻记述。论其究竟,这种作风也是自由言论制度下某些美国记者的职业风格:“新闻眼”特别好,敏感度相当高,不过有时不免炒作新闻,狠不能语出惊人。往往越是有关政府行为,越要大做文章,甚至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不惜哗众取宠,有时无事生非(注1)。

实事上,在美国随军记者佩因撰写报道之前,另一家西方报纸已经报道了同样的消息。报道却明确指出,联军在紫禁城仅仅参观而已,“别无举动”。报道的篇幅不长,文字记述虽然简明但十分扼要。文章报道了参观的时间;一行人入与出的方位、大门;描写了联军所见到的禁城内“宫殿连云,率多颓废玉阶金砌,闲衰草离离,临风摇曳”的败落景象;甚至提及禁城之内“尚余内侍数人在房廊栖止”的情况。报道也提及各联军人数,说是“以俄兵最伙,至各国兵士,则数甚寥寥也。”这篇报道在结束前明确指出:联军一行人,“览毕遂由北门而出,别无举动。”(转引自中国报纸《申报》1900年9月12日,“瞻仰宫禁”)

通观全文,与美国随军记者相比,这篇报道用字中性,记述风格相当冷静。

联军不可能洗劫紫禁城

关于联军洗劫紫禁城这个说法,与一个基本事实相左:紫禁城内大部分资财已经转移了。连好事的美国随军记者在写下上述那些夸张性文字时,也不能不秉实指出:虽然“皇帝的处所里,所有的装饰和古董都没有撤走”,“家具陈设充满房间”,慈禧的房间陈设也没有撤走,但是“其他先前所有参观过的建筑里,所有东西都被转移了”。(同上)紫禁城内大部资财转移的消息并非西方记者的孤证,当时的中国报纸也引述直隶消息来源报道说“惟大内所储财物则皆搬运入营。”(参阅1900年9月9日《申报》头版“京师近况”条)

除了可资“洗劫”的东西不多,难以行枪而外,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形分析,联军即便有贼心有贼胆“劫掠”故宫,在技术上也还是比较困难:

一,美日官兵日夜守护,来回巡逻,进去参观都要获得批准(参见“守护紫禁城”一文);

二,就算能够进去,里边地面不熟,弄不好模不着门找不着北出不来;

三,即便在大街上抢平民百姓,联军士兵还要趁天黑出门,他们何以有勇气在故宫里如入无人之境,明火执仗地抢掳?

四,若在街上行抢,惹的是平民百姓,而在故宫行抢,明显招惹美军日军。联军之间是友军关系,外交礼仪总是要守,这点面子都不给,不仅得罪友军,在国际上也难以交代(注2)。

尊重清廷威严,停止在紫禁城内剿匪

什么情况下抢劫紫禁城最为方便?应当是战乱之中,人群四散人心惶惶之际。不过一个令人惊讶的实事是,联军自动放弃了这样的机会:

8月15日,联军解救被围困的公使馆之后,北京城里拳民烧杀抢劫的混乱尚未解除,而且拳民和清军仍然盘踞紫禁城内。使馆区西北部与紫禁城接壤并在其射程之内。为了保证公使馆人员的生命安全,美军将领谢费依(Chaffee)在当日带美军进入禁城内(依据美国公使康格1900年8月16日给美国务卿约翰海的电报内容,是否有其他联军进入不详)与义和团拳民和兵丁交火,试图把他们撵出使馆区的射程。但是次日,洋兵就不胜而撤,退出了紫禁城。

什么原因?原来紫禁城内枪声一响,联军各统帅即刻为此紧急召开联合会议。会议期间,俄军、日军认为:禁城是清府皇家重地,在对兵匪发出要求投降的正式通牒之前,不应以武力攻占之。联军一致认同此一见解,遂退出紫禁城。由此可见联军并无意抢劫紫禁城。联军进兵北京前后,多次声明其目的是解除使馆危难,平息失控的暴乱,乃至于帮助大清政府维护社会治安。实事上,联军在紫禁城中的进退权衡中,所考虑的要点与他们的公开声称相符。

中国重要民间报纸指出“联军无扰紫禁城”

在联军进京以后,中国当时的重要民间报纸,《申报》,几乎每天都有关于联军在华各类消息的报道。而当时有关“义和拳匪”、“八国联军”的消息,几乎全部是头版头条重要新闻。我查阅了这份报纸自1900年8月八国联军进京后之后至次年7月联军悉数撤军以前的全部报道,结果惊讶地发现,在这些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有关消息中,没有任何一篇报道指证说八国联军公然抢劫紫禁城!

令人震动的是,《申报》中不仅没有关于八国联军抢劫行为的报道,而且有与之相反的、更加明确的、关于联军无扰紫禁城及颐和圆的报道。例如,1900年9月8日,联军进京后不到一个月的时候,《申报》以“京师近况”为标题,明确指出:“各国联军入京之后,并不扰及颐和园及禁城各处。”(注3)

关于京城百姓情况,报道描述说:“民人之不及奔逃者,各授白旗一面令高悬门外,以示与兵事无干。”至于城内的秩序,《申报》的记述则与美军将领关于美军驻地情况的记述,以及美国驻华公使馆给美国国务院的情况报告全然吻合:“市中已贸易如常。乡人每挑运菜蔬等物入城,以博蝇头之利。守城兵毫不阻人出入,惟不准携带财物出京。”

上海的《申报》创办于1872年,终刊于中共接管中国的1949年,是那以前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民间报纸。这份报纸“记录了我国近代和现代的社会历史情况,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引自上海书店“申报影印说明”),从过去到现在,都被国际公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大,信誉高的自由媒体之典范。其报道具有相当的真实可信度。由此观之,联军公然抢劫紫禁城的说法,有捕风捉影之嫌,值得怀疑。
———————————
注1,一个极端的例子是,韩战期间关于“美国准备对华使用原子弹”的“事实”就是美国记者自己在当时美国总统杜鲁门的新闻发布会上穷追猛问,然后炒做出来的。这似是而非的消息弄得当时世界轰动。以至于英国首相埃德里即刻专程飞到美国进行劝戒。全世界都看着英国怎么劝美国。不料埃德里在机场发表立志劝戒美国的话音刚落,就在杜鲁门哪里弄清了美国原本没有使用原子弹的打算!遗憾的是,和西方世界不同,社会主义阵营对此一消息的报道只有上文,没有下文,只有前面的不实之词,没有后面的澄清事实。这个炒出来的消息于是顺理成章地成了新中国政府所发动的中国反美运动的有力工具,成了中国人记下的美帝反华行动的一笔恶帐。

注2:在西方媒体广泛监督之下,各国公使和联军相当注重其国际声誉。此前有美国将军威尔逊,针对西方指责他毁灭中国白塔,要求澄清事实更正报道失误;后来还有各国公使联合,就翰林院乃西方公使所焚的中国官员奏折,要求中国官员作出修正,恢复名誉(另文详论)。

注3,《申报》中也没有任何关于联军抢劫颐和圆的报道。由于没有获得其他有关旁证资料,对于联军是否抢劫了颐和圆这一问题,本文暂且存而不论。

(下期预告:德军毁了仪鸾殿?)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美国外交行为回顾】北明:八国联军中的美国(三)——希望落空,要求警卫公使馆
【美国外交行为回顾】北明:八国联军中的美国(四)——警卫进京清政府认可
【美国外交行为回顾】北明:八国联军中的美国(五)——试图迫使清政府采取强力措施
【美国外交行为回顾】北明:八国联军中的美国(六)——“绝对不结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