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失业率上升 当心求职欺诈

今年3月至10月,虚假的工作广告比去年同期猛增了70%。(Deposit photos)

人气: 75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

【大纪元2020年12月18日讯】(大纪元英国记者站报导)中共病毒疫情将导致英国失业率增长,许多人会在近期寻找工作。本报提醒读者,寻找工作的过程中也要当心欺诈。

英国学生申请大学的服务机构UCAS披露,每年有超过70万人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遇到骗子,被骗走了超过50万镑。

假工作广告增七成

据Sky News报导,帮助打击工作欺诈的机构SAFERjobs表示,今年3月至10月,虚假的工作广告比去年同期猛增了70%。骗子显然是在钻失业人数增加的空子。

SAFERjobs表示,自从今年3月疫情开始以来,他们接到了750个假工作广告的举报,估计有大约3,750人上当。

这个机构的发言人表示:“越来越多的人失业了,越来越多的人依靠上网找工作,骗子发现登假工作广告越来越容易。”
行骗方式花样繁多

工作欺诈的形式很多。比如假广告,这类骗局的目的是骗取人们的个人信息,比如地址、银行资料、生日、国民保险号码等,然后盗用这些人的身份。

还有一些骗子会要求申请工作的人先支付一些费用,比如进行无犯罪纪录检查、购买制服、外国签证费、培训费等。

还有电话费欺诈。就是“招聘的公司”给人们发送手机短信或者电话留言,要求他们回拨电话,如果人们上当了,就会拨打骗子提供的收费昂贵的号码,而且会等候很长时间,导致被骗的人支付几百镑电话费。

骗子也会装作是公司老板,要求应聘者填写问卷,提供护照号码、银行对账单、驾照等资料,作为就业前检查的一部分,以此骗取个人资料。

还有一种工作欺诈,面对大学生行骗比较多,就是有人声称自己赚的现金太多,不想交很多税,要求把钱汇入学生的账户,然后再把钱给对方汇回去。一些学生认为这是简单的赚钱办法,还没有损失钱财的风险。其实这是一种洗钱行为,是非法的。

应届大学毕业生被骗

一名被骗的大学毕业生对Sky News表示,他在今年夏季疫情期间大学毕业,迫切寻找工作,结果遇到了骗子。骗子要求他在网上申请无犯罪纪录检查,需要支付23镑。他就按照要求做了,结果发现自己提供了个人信息后,刊登工作广告的人就再也没有联系过他。

这时,他才意识到有问题,就搜索了那个公司的地址,结果发现那是一栋没有人使用的建筑。他知道自己被骗后,不得不重新申请护照、联系银行。

他还表示,他是通过招聘网站Indeed遇到这个骗子的。这个诈骗广告不像其它的诈骗广告,看起来很像是真的广告,因为它的文字通顺、没有语法错误。

连环骗局

据《每日邮报》报导,一名29岁的妇女还遭遇了工作招聘的连环骗局,那就是她被骗子骗了,然后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帮助骗子骗了更多人。

妇女E在失业一年后在网上找到了一份工作,是为一家名为Nova Marketing Systems Ltd的招聘公司工作,公司的地点似乎在伦敦。

在她申请了这个工作后不久,她接到了这家公司的电话,进行了一个短暂的电话谈话,几天后进行了比较长的视频面谈。对方是一名妇女,看似很专业,对方询问了她的工作经验、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等。

接着,她接到了电邮,说她已经得到了这份工作,起薪是2.7万镑。公司老板还给她一个公司的电邮,然后她就开始工作了。

这份工作是在家进行的,E需要在网上刊登招聘广告,联系招聘网站。她还需要给应聘者打电话,对他们进行面试。她估计从找到这份“工作”到发现被骗的三个月期间,她一共面谈了200至300名应聘者。

工作三个月之后,E仍然没有得到一分钱的薪水,这时她才意识到,自己是被骗了,而那些被她面谈过的人显然也是被骗了。

她表示,那些被她面谈过的人大部分都得到了“工作”,但是这份“工作”要求他们参加一个网络培训课程,以提高他们的学历,比如一些人力资源课程需要280镑,而一些经理级别的课程甚至需要800镑。

这些课程似乎是获得了广受业界尊重的人力与开发特许研究所(Chartered Institute of Personnel and Development)的认可,但是实际上跟这个机构“一点关系都没有”。

E估计,自己三个月的工作加上开销,一共损失了大约5,000镑。

英国媒体的调查发现,Nova Marketing Systems Ltd是一家2019年年底成立的公司,公司登记上的主管是一位64岁的美国人,而且为应聘者提供所谓培训课程的机构也在美国。对于这样的骗局,英国警方很难调查。

如何防止被骗

检查招聘广告或者对方发过来的文件的语法和拼写。骗子的语法通常都不好。

如果对方是在海外的公司,要求你支付签证费。那你应该查找对方声称的所在国家的签证规定以及费用。如果跟招聘者说的不一致,那就可以肯定是骗子了。

检查官方纪录,看看招聘的公司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么可以根据对方的官方联系方式直接联系他们,核对招聘的信息是否是真实的。

告诉招聘方你会自己安排住宿和去工作的旅程。如果对方坚持让你使用他们推荐的中介,那可能就是有问题的。

如果招聘方或者工作中介使用的电子邮件地址是@Yahoo或者@Hotmail这样的私人电邮,那么大部分情况也都是骗子。

只是通过电子邮件联系、还没进行面试就得到工作的情况也很可疑。

看起来门槛非常低的招聘广告也比较可疑,比如一些招聘广告声称不需要工作经验。

还要注意不要在社交媒体上披露过多的个人信息,因为骗子可能会利用这些信息来骗你。◇

责任编辑:陈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