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加油站“口罩杀人案”宣判 舆论再掀波澜

人气 52

【大纪元2022年09月16日讯】(大纪元记者余平德国报导)德国一名男子在加油站因为戴口罩问题杀死一名店员,此事发生在一年前,如今该男子被判无期徒刑。此案发生时就引发社会对防疫政策是否适当的讨论,现在的宣判结果再次掀起波澜,焦点之一是德国的防疫政策,甚至是难民政策。

9月13日,50岁的Mario N.被法院判处无期徒刑,罪名是谋杀以及非法持有武器。他持枪杀人,但他没有武器证,凶器是他父亲留下来的。

几乎整整一年前,2021年9月18日,当时49岁的程序员Mario N.去伊达-奥伯斯坦(Idar-Oberstein)一家加油站买啤酒。他进入店门付钱时,20岁的店员提醒他要遵守当时的防疫措施——戴口罩。两人发生口角,Mario N.愤而离开。

他在其它地方买到了酒,并且喝了酒,约一个半小时后再次回到加油站。他又拿了啤酒,并且戴着口罩排队等付钱。排到他的时候,他摘下口罩,没说几句话就拔枪击中店员的头部,20岁店员当场死亡。第二天,Mario N.去警局自首,交出自己的手机、电脑等信息。此案因戴口罩引起,也被称为加油站口罩谋杀案。

法庭裁定:这是出于政治动机的谋杀案

在这起案例中,检方认定,被告是谋杀,刑事责任重大,要求判处被告无期徒刑,终身不得离开监狱;而辩护方认为是过失杀人罪;法庭最终裁定,被告所犯的是谋杀罪。

辩护方称,被告行凶时一是受到酒精的作用,二是由于精神压抑的影响,因此刑事责任大大减轻。被告父亲不堪忍受癌症病痛折磨,在案发前一年半开枪自杀身亡,被告母亲也被一发子弹打成重伤。父母的变故给N.造成很大创伤,他的精神不健康。

而且他是酒后杀人。案发时,他的酒精浓度为千分之二。通常认为,人体中血液的酒精浓度达到千分之二的时候,呕吐恶心的感觉更加强烈,个体可能变得情绪化,容易暴躁或哭泣,理解力差并且可能瘫软在原地,因为个体已经丧失控制肢体进行移动的能力。

法庭则否决了辩方关于酒精作用的论据,而且指出,被告蓄意装作是一名普通顾客,排队等候付钱,受害者完全没有意识到死亡威胁,因此被告是出于卑鄙的原因阴险行事。

法官认为,这起谋杀是出于政治动机,被告仇视“政府和制度”,他将加油站员工视为“制度的象征性代表”。被告也自称,他感觉“走投无路”。

另外,法庭还指出,被告早有杀心。他曾与在美国的姐夫通过网络聊天说,“我今年要因为杀人或谋杀入狱。”案发后,他又通过网络视频告诉对方,“我干了,我开枪打死了那个混蛋。”

由于被告主动自首,配合调查,表示悔过,以前也没有犯罪记录,因此法庭裁定,判处被告无期徒刑。但15年后,他可以申请监外缓刑。

舆论焦点:政策不当判决不公?

加油站口罩谋杀案一发生,舆论就在讨论,防疫政策是否适当。如果没有戴口罩的规定,也就不会发生这起惨案,那个20岁的青年就不会葬送性命。比如,现在人们进加油站就不必戴口罩了。因此虽然Mario N.罪不容赦,但他也是制度的牺牲品,这个戴口罩的制度才是真正的背后凶手。

此案判决后,一些原本就对防疫措施不满的德国人再次表达了强烈抗议,包括对新的秋冬防疫措施的不满。

另外,一些民众对法庭裁决不满,尤其是与难民刑事犯罪案件相比,认为判决不公。在德国,难民持刀伤人事件、强奸案等频频发生,但很多都以嫌犯精神受到创伤,无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由,将嫌犯送入精神病院不了了之。

因此有网民调侃说,Mario N.是生不逢时,如果他不是德国护照,如果他是信奉伊斯兰教,如果他不是持枪杀人,而是拿刀行凶,那么他的结果很可能就不是无期徒刑了。

责任编辑:王亦笑

相关新闻
德国天然气短缺有解 专家:可释放大量页岩气
德国8月份破产企业增多 更多公司面临风险
公民津贴将取代“哈茨4” 德国再提高贫困补助
制定新的德中贸易政策 德国部长:不再幼稚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