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循环经济日夯 八卦山下葡萄藤的时尚蜕变

进到新兴社区的朝阳科大USR团队尝试为“葡萄藤生物炭”开发更多的可能性。(朝阳科大工设系提供)
人气: 31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大纪元2023年01月15日讯】(大纪元记者黄玉燕台湾台中专题报导)以“循环经济”为概念的新商业模式,成为近十年的市场趋势,不少青年创业者摸索前进,参与国内外各项竞赛,逐渐走出名气与规模经济,如何将“废弃物变黄金”成为新兴企业的新动力,甚至能开启一波时尚浪潮。

占地近400公顷的大村乡葡萄园,每年产出约1.4万吨葡萄,但也留下近1,500公吨的葡萄藤枝农业废弃物。
占地近400公顷的大村乡葡萄园,每年产出约1.4万吨葡萄,但也留下近1,500公吨的葡萄藤枝农业废弃物。(黄玉燕/大纪元)
朝阳工设系USR计划团队,三年前进到大村乡新兴社区,利用葡萄残藤烧制生物炭,开发各种系列产品。
朝阳工设系USR计划团队,三年前进到大村乡新兴社区,利用葡萄残藤烧制生物炭,开发各种系列产品。(朝阳科大工设系提供)

位彰化八卦山下的巨峰葡萄,拜农技之赐,从早期一收到每年采果两次,采果过后农民会剪枝,为下次的结果季做准备,如今占地近400公顷的大村乡葡萄园,每年产出约1.4万吨葡萄,但也留下近1,500公吨的葡萄藤枝农业废弃物。

如何去化大量废弃葡萄藤?成为当地果农长期奋斗的重头戏。依据废弃物处理规定,农废并不能丢给垃圾车清运;不易腐化的废藤枝,若采用破碎堆肥法处理也很昂贵,且产出的肥料价值也不高,因此多数果农会把残枝集中一起露天燃烧。

据统计,过去大村乡近1,500公吨的葡萄残藤,有超过九成都采用露天燃烧处理,仅少数堆置在空地上,或破碎做堆肥。只见农园旁摆个大铁桶,燃烧时黑烟直窜天际,铁桶瞬间飙高温,旁人看着都觉得好危险。

目前就读朝阳科大工业设计所学生蔡忠谚跟着朝阳工设系USR计划团队,三年前进到大村乡新兴社区,观察当地实际情况,想着或许可以运用高中时期学到的机械原理加以改造,于是带若干残枝回到学校实验室,尝试用双层结构设计出适合的炉子,进一步做到完全燃烧、零废气的目标。

花一年半时间,蔡忠谚与团队开发一款炭化炉取名“新兴枝火”,为箱型式构造,约100公分高,底层附带两轮,就如小推车一样可以推着走,农民就地就可以处理葡萄藤废弃物;新式炭化炉解决铁桶燃烧不完全,导致炭化程度不完全,有的只是熏黑藤枝的各种缺点。

经实际操作后,新研发的炭化炉约每4公斤葡萄藤就能产出1公斤的“生物炭”,且近乎无废气,成功降低炭的生产成本,提高农废再利用的附加价值。

所谓“固炭”是把本来回排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加以固化,再埋回土壤里,可调节土壤的含水量,降低涝旱灾对农作物的伤害。过去“生物炭”多运用在土壤复育,是一种“向下循环”机制;但进到社区的朝阳科大USR团队尝试发展其他可能性,结合跨领域多元技术,扩大生物炭的应用,进一步达到“向上循环”的成果。

朝阳USR团队创立“枝多少”品牌,品牌系列品项多元,让在地农民见识到更多生物炭的可能,及提高加入循环经济的意愿。
朝阳USR团队创立“枝多少”品牌,品牌系列品项多元,让在地农民见识到更多生物炭的可能,及提高加入循环经济的意愿。(黄玉燕/大纪元)
“枝多少”的成果也为蔡忠谚(左1)团队夺下由鸿海集团支持的“台湾尤努斯创新奖”学生组冠军。
“枝多少”的成果也为蔡忠谚(左1)团队夺下由鸿海集团支持的“台湾尤努斯创新奖”学生组冠军。(黄玉燕/大纪元)

创品牌 千元时尚单品上架

经过多方磨合,工业设计USR团队创立“枝多少”品牌,硕士生蔡忠谚以30万元资本成立公司,品牌系列品项多元,让在地农民见识到更多生物炭的可能,及提高加入循环经济的意愿。

其中“枝多少炭盆”是团队进到社区观察日常生活后开发的产品,用生物炭制成炭盆取代塑胶制盆栽,盆栽本身即可作为植物生长的养分,调解土壤中的酸碱值,在移植植物时,就直接连盆埋入土里。

由团队与环保科技公司研发的“枝多少环保藤筷、汤匙”“藤杯”皆是采用葡萄藤打碎后的粉末加入植物胶制成。蔡忠谚说明,“是用竹纤维的胶下去制作而成,埋到土中可以自然分解,为百分百无塑的环保器皿”。

“生物炭立香”较市售线香燃烧时降低悬浮微粒达7倍多,产品连结当地著名庙宇五通宫五显大帝信仰的天地循环内涵,增加消费者回购率。

另一项颇为惊艳的“六角冶金项链”,是以生物炭取代石墨,加入铜、锡等元素,透过粉末冶金技术,打造出六角晶体的特色饰品;结合设计概念的产品,为在地农废闯出另一个高峰,千元时尚单品已上架网路贩售。

“枝多少”的成果也为蔡忠谚团队夺下由鸿海集团支持的“台湾尤努斯创新奖”学生组冠军。

新研发的炭化炉约每4公斤葡萄藤就能产出1公斤的“生物炭”,且近乎无废气,成功降低炭的生产成本,提高农废再利用的附加价值。
新研发的炭化炉约每4公斤葡萄藤就能产出1公斤的“生物炭”,且近乎无废气,成功降低炭的生产成本,提高农废再利用的附加价值。(黄玉燕/大纪元)

改变社区惯性思维  带动地方创生契机

走进新兴社区小小阅览室,架上陈列三年来与朝阳科大合作的成品,黄壳机体的炭化炉静置在一旁。回顾过去走过的路,社区总干事黄春满说,农村早期都是把废弃的枝条当柴烧,后来不烧柴了,就拿来堆肥或随地烧;后来新兴社区种植葡萄的土地超过50公顷,一年两收农废变更多了,公所不愿收,也禁止露天烧,变成很大的困扰。

为了处理废弃葡萄藤,社区发展协会近年曾向劳动部申请多元就业人力协助开发,但残藤易脆的特性,使得精心设计的作品价值并不高,社区于是转向大学寻求解方。

几经波折,大村乡公所从2022年开始同意为农民免费载运葡萄残藤到焚化炉,以多数村民“方便就好”的惯性思维,黄春满认为,想进一步要求农民载运农废集中烧制,有实际执行的困难。不过与朝阳USR计划三年的合作,已为社区另辟一条创生之路。

“盖一座更大的炉,可以大量烧制,还是社区期待的”,基于新兴社区葡萄藤开发出的品牌“枝多少”,黄春满想着未来产品一旦突破进入量产,也能同享利润,进一步带动地方创生。

占地近400公顷的大村乡葡萄园,每年产出约1.4万吨葡萄,但也留下近1,500公吨的葡萄藤枝农业废弃物。
占地近400公顷的大村乡葡萄园,每年产出约1.4万吨葡萄,但也留下近1,500公吨的葡萄藤枝农业废弃物。(朝阳科大工设系提供)

推得走的炭化炉  家户自制生物炭

在大村乡造一台大型炭化炉,实际已触及到“固定污染源”问题,并不符合环保法规,朝阳工设系所USR计划主持人李雁隆教授强调,团队若继续开发2.0版碳化炉,还是朝小型、可移动方式进行。

根据团队目标,计划未来透过“啧啧平台”募款,让农户们拥有一台炭化炉,自制生物炭,再由公司买回生物探制作产品,贩卖后的所得可以再提供更多的炭化炉。

李雁隆说明,基于“有利可图”的人性,团队思考建立回馈机制,“我给你一部炭化炉,你固定给我多少生物炭,慢慢去抵炭化炉的费用,就会达到平衡,以此就可以达到循环经济的模式,跟社区就是这样一个合作机制。”

炭化炉逐渐受到农村关注,日前云林县社区有意向团队购买一台炭化炉。李雁隆说,农业废弃物是农村广泛问题,因为当地有大量的玉米杆,经过实地测试,是可以成功烧出生物炭。

稳定烧制出的“生物炭”已开启无限想像,未来公司可以寻求质地更好的生物炭原料,降低农废产品价值不高的观念。

生物炭取代活性碳  开创青年返乡永续路

另一款“生物炭环保口罩”,李雁隆看好产品的未来性,他说,各种农废都可烧出生物炭,但是炭的多孔性比较好,吸附异味的能力也比较强,如葡萄藤的多孔性就优于竹炭;以目前台湾制口罩活性炭原料主要靠进口,因此团队的下一目标,在于葡萄藤“生物炭”可不可以取代椰子壳制造的“活性碳”。

他说,以空气滤净片而言,活性碳可使用六个月,葡萄藤生物炭的使用是三个月,但在价格上若只有活性碳的一半,就会有竞争力,且废弃葡萄藤具有在地性,大大减少碳足迹。

鼓励青年返乡是台湾近年主推政策,但青年回乡要靠啥生活、要做什么?李雁隆认为,并不是叫青年回来当农夫,而是自身专长能不能贡献当地。“枝多少”原料可以来自全台的社区,不仅解决农废问题,同时可以让一个青创公司生存下去,达到帮助青年返乡永续经营的目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