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六位工艺匠人将于台湾文化节登台

台湾工艺师Imay Apong设计的艺术品Fibre Weaving。(温哥华台湾文化节)
人气: 344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大纪元2023年08月24日讯】(大纪元记者杨清清加拿大温哥华报导)迁徙本身就是一个“描绘自画像”的过程,在跨文化、跨族裔的经历中看见自己与他者的差异,格外清晰。

今年,台湾文化节与与国立台湾工艺研究与发展中心合作,打造台湾工艺艺术展迁徙之后,以全新角度展现台湾的自画像。工艺在一般人眼中或许只是传统技艺,但它并不仅限于此,工艺蕴藏常民的伦理价值观,并且与时俱进。观众将可透过认识台湾工艺,理解台湾人的社会美学与发展动态。

参加2023年度台湾文化节的六位来自台湾的工艺师,如同岛屿数千年来的多族群缩影。

体验台湾传统工艺   

台湾工艺师Huei-Ting Tsai设计的艺术品Bamboo Weaving。(温哥华台湾文化节)
台湾工艺师Yu-Chun Lin设计的艺术品Bulrush Weaving。(温哥华台湾文化节)

 青年工艺师伊麦.阿蹦来自阿美族,传承部落轮伞草编织,打造出进军国际的时尚品牌 kamaro’an。kamaro’an 在阿美族语的意思是“就在这里住下来吧!”

伊麦与一群伙伴回到东岸从复育田地、收割、日晒到设计、编织,将传统工艺带到台北大都会,再走入国际。他说:“Kamaro’an 不只是一个品牌,是这一群人与自然、过去和未来之间的连结,是一个稳定而踏实的关系。”

在塑胶制品大量生产之前,台湾各地因应当地植物景观发展出具地域特色的编织技艺,乘载着农业社会的日常生活。中部彰化苑里适合蔺草生长,当地原住民及闽南、客家人都会将蔺草编成草席、帽子等,甚至曾一度是日殖时期仅次于糖、米的出口工业;南部台南关庙则产竹子,竹制碗筷、竹篮更是生活必需品。

台湾工艺师Huei-Mei Chen设计的艺术品Wrapped Flower。(温哥华台湾文化节)

 当今,环境及土地议题在公民社会被喧腾讨论,这群工艺师带着再创新的传统工艺逆袭回归塑胶当道的世界。苑里青年林宥均返乡找回即将消失的技艺/记忆;台南子弟蔡惠婷则创办“竹曰工坊”,向在地竹艺师学习。

台湾多元社会的样貌中,不同族群的作品也反应着他们迁徙的事实,更因为文化上的堆叠因此长出新的艺术或美学。来自越南及印尼的工艺师阮雪与官美连则将家乡技艺融合台湾在地文化,创作具文化交融特色的蜡染、卷纸新工艺。工艺师陈惠美则钻研闽南春仔花与客家缠花,搜罗了台湾南北不同族群的纸工艺。春仔花与缠花多用在结婚喜庆,透过具象植物的谐音象征祝福,不只是技艺,更是人情。

迁徙之后”艺术展聚焦于人类迁徙对工艺发展的影响,并探讨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涵,透过视觉展览、分享解说、艺文交流等,展现台湾和加拿大在族群迁徙与交会中所乘载的多元文化。

六位不同背景的工艺师将于SFU大学艺廊 (SFU Segal Building) 展览展示作品、参与艺术家座谈,并在固兰湖街 (Granville Street) 指导多场手作工作坊,带领观众体验台湾工艺。

责任编辑:李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