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陈瑞斌勇闯维也纳的感人故事

张润仪  旅美钢琴家

人气 5
标签:

【大纪元12月23日讯】国际萧邦学会的双年会,每个出席国家只派一名代表演奏,而代表奥地利的,赫然是这位台湾人--陈瑞斌。

陈瑞斌,台湾台南县人,五岁由父亲启蒙,六岁就弹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拿下钢琴比赛的头魁,十三岁被国家甄选为音乐资优生送往维也纳。

歌剧洗礼 文化修养升华

对陈瑞斌而言,“童年往事”是把父亲上班前放下的空白录音带填满他的练习;“年少轻狂”是把一腔乡愁或许加上一些维特烦恼,全部地投入维也纳的歌剧院里。

陈瑞斌初到维也纳,从最基本发音开始恶补德文,课后直接冲向对角的歌剧院,排队抢到便宜而有限的学生票,再冲向站票区,用手巾打一个结,以示此处已有“站人”,再赶向街头买点零食果腹。如此,陈瑞斌就可以享受并学习舞台上的虚拟人生课程。

歌剧其实是音乐、美术、舞蹈与文学的结合,在时间的筛选下所流传下来的历代文化艺术之精华。在维也纳,歌剧院的戏码经常更新。经由深深着迷的歌剧洗礼,陈瑞斌的文化修养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成熟。

独立生活 坚忍毅力养成

除了音乐外,在生活上,一个十三岁的孩子独自生活在维也纳,听不懂,看不懂,不会说,又内向,除了开始由叔父照顾了两个月,开门七件事都得自己打理,再加上常因练琴被房东赶来赶去,得到处寻觅廉价屋。

陈瑞斌回忆时很含蓄地说,一切都还好啦!住的方面比较辛苦,因为练琴很受限制。没有洗澡的地方,得去公共游泳池交钱洗澡。天冷了自己要去扛煤油回家烧油取暖,而且,还得一步步地扛着慢慢爬上楼。也许这些生活困境的磨练,为他培养出在练习艰难乐曲上的坚忍毅力。

十五岁时的维也纳岁月,陈瑞斌不仅要照顾自己,还得照顾出国主修中提琴的弟弟。不但要陪弟弟练琴,帮助他考试,还要身兼双亲双职,好让弟弟不要吃太多苦。冬天为了练琴能有点热气,陈瑞斌把琴移近墙边的火炉,因为靠近墙壁,被琴声打扰的邻居向房东抱怨,由于日积怨深,终于被赶出去!有时预付了三个月租金,一个月就被赶出来。但这样的际遇,谁能从他辉煌的琴声中听到?

艰苦粹炼 赤子之心依旧

为了省钱,陈瑞斌从维也纳坐夜车去德国上课。到了德国,天未亮,他枕着琴谱袋,裹着大衣,蜷曲在长椅上睡觉。警察以为他是车站里的流浪汉,赶他出去,却又在看到“贝多芬”从跑路中的陈瑞斌袋中掉出,而放他一马。在饥饿难耐时,陈瑞斌也曾去游民收容所喝咖啡吃慈善餐,他回想起来还挺开心地直说很好吃哩!

艰苦的岁月并没有打倒过陈瑞斌的信心与毅力,很可贵的,他依然保持着赤子之心,不断的在艺术的领域扩充自己的疆土,追求着真善美的境界。

惊爆能量 震憾西方乐坛

陈瑞斌十六岁就赢得拉赫曼尼诺夫国际比赛。在当时(现在依旧),欧洲人对自己一手蕴育出来的文化音乐艺术有绝对的自傲,总认为要掌握西方音乐艺术,舍我其谁?结果却被一个十六岁害羞的、连上台都不够从容的东方少年的丰富乐思所震惊。

陈瑞斌在一九九○年罗马国际钢琴比赛赢得冠军之前,十六岁就在西班牙钢琴比赛上,被评判团颁发贝多芬作品演绎奖。获得这非比寻常的殊荣,意谓着这个少年在音乐上已成熟到可以掌握贝多芬深刻的内涵。一九八七年夏,刚满二十岁的陈瑞斌在意大利赢得贝里尼国际钢琴大赛第一名之后,再次在维也纳的大赛中独占头魁。

这位年轻人以他天才的火光烧着了种族歧视者的眉毛,音乐之都的大街小巷,一时贴满了有关他的音乐会海报。而这些欧洲挑剔的爱乐者对陈瑞斌细腻的、晶莹的音色及无懈可击的技巧,只有承认“这位来自台湾的‘陈’有着不寻常的天分……观众听得几乎屏息以待。”(Waschauer Chopin Blatter (Vienna, Austria))

难以置信 破琴成就大师

十六岁就获拉赫曼尼诺夫大赛奖的陈瑞斌,少年时练的是什么琴?

陈瑞斌很平静害羞地的微笑说,那是有次获得一份较丰厚的奖学金,就在琴行老仓库里找到的一台最便宜的琴,是一个二次大战时期的不知名Baby Grand,琴键都跳不起来。此琴陪了他十年,诸多大奖的演奏就在这台名不经传的琴上慢慢琢磨出来。之后,他“晋级”到买了一台 YAMAHA Baby Grand,使用至今。实在令人难以相信,他能在这样的环境下,训练自己弹奏出如此漂亮的音色和惊人的技巧!所以,凡事用心最重要。──转自台湾大纪元时报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特稿】四二五上访——照耀未来的灯塔
【特稿】中共丑陋面目大起底
【特稿】中共小流氓行径丢尽中国人的脸
【特稿】进化论的本质反神反宇宙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