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公平会运筹帷幄让微软兼顾里外达成四赢局面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3月2日讯】行政院公平会日前接受台湾微软的行政和解,表面看似微软让步,但事实上公平会运筹帷幄,掌握一些让微软摸不清的筹码,在最终时刻化解了一场几乎两败的危机,过程犹如好莱坞电影,公平会副主委陈纪元此时才口风稍松,道出决策过程的深层思考,如何瞻前顾后地达成四赢的局面。

据中央社3月2日报导,微软行政和解案公布后,外界反应不一,有人认为微软降价的项目起不了作用,有人认为丝毫无伤于微软,公平会反而阿Q式的洋洋得意,亦有人怀疑微软开放原始码的诚意和幅度。不论反应如何,拥有中年人身材,脑筋却刁钻灵活的陈纪元来说,只是笑骂由人罢了。

微软的行政和解要项包括降低13项产品的经销商进货价,平均幅度达 26.7%;而且不再强迫搭售,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所需软体;同时开放原始码,提供台湾资讯厂商参与企业分享原始码的申请机会;并提供消费者服务的管道。

这些看来仿佛微软大大的让步,公平会大胜,不过仔细看来这些都是微软可以负担的范围,陈纪元分析,两造谈判过程中,自己要拿出什么筹码换取对方的和解,如何让对方在不破局的情形下做出最大接受程度,攻防之间要如何算计对方手中所剩的筹码,有如高度斗智的桥牌。

陈纪元道出整个谈判的主轴,在于微软好像清楚公平会的调查方向,但又不确定公平会究竟掌握多完整的证据,所以微软的策略是采取让损失尽量在可控制的范围,千万不能陷入无法控制的深渊。也就是微软万一被依公平法处分的话,账面上最多被罚新台币2500万元,但实际上导致全球有形无形的商誉损失和负面效应,是未来花再多钱都无法弥补的,两害相权取其轻,自然选择行政和解一途。

反观公平会身上的束缚也不少,因为政府誓言拼经济,最希望各国外商都来台湾投资,设立各种研发中心,不但资金汇入台湾,又可以创造就业机会,还能带动产业发展,如果一下子砍得太凶,吓跑微软事小,其余外商难道不会心寒寒而“皮皮锉”吗?如何在维持政府政绩与不负民众期望之间的分寸拿捏,真是一门艺术。

加上公平会成立11年来首次与民营外商机构斡旋,如果走上处分之路,微软再提行政诉讼,万一法官判公平会败诉,公平会岂不灰头土脸,以后要如何依法行事?如何面对消费者的期望?于是双方就在不知对方下一张要翻什么牌的情形下,看似胸有成竹,事实上彼此背负极大压力。

外界认为微软提出和解条件后,可能更扩大市占率,让其余对手处于更不利的竞争环境。陈纪元原本也相当担心,但讨论后发现,微软已经形成独占局面,未来市占率再大也大不到那里去,况且是消费者接受微软的价格而购买,才促成微软市占率扩大,归根究底是因为市场接受度高,没有其他品牌可以代替而形成。

短时间要求消费者改变使用习惯不啻缘木求鱼,专案小组再三深思,决定应该朝打破搭售、设法让微软开放原始码及提供美国和解案中的技术知识的谈判方向。

陈纪元认为,台湾资讯产业的硬体制造全球第一,但软体设计相对弱势,如果能为软体界杀出一个机会,就可以早一点让软体界有机会一探究竟,对提升国际竞争力自有助益。

只不过公平会投了敲门砖,陈纪元反而担心,微软开放原始码的申请机会,软体界有没有能力承接?微软究竟开放何种原始码,开放程度又如何,都有待进一步洽商,毕竟智慧财产权是微软的,就看软体产业能否接招。陈纪元强调,不论各界的看法如何,总无法尽如人意,其实许多外界的质疑早就经过专案小组研商,公平会既要维持国家法律的尊严和消费者期待市场的公平竞争,又不希望微软感觉遭受重击,或是让旁观的外商如坐针毡,之间的分寸拿捏和决策过程的深层思虑,实不足为外人道,而最后能在天平上求得国家、公平会、消费者、微软之间的平衡,就是最完美的“四赢”。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