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公平會運籌帷幄讓微軟兼顧裡外達成四贏局面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3月2日訊】行政院公平會日前接受台灣微軟的行政和解,表面看似微軟讓步,但事實上公平會運籌帷幄,掌握一些讓微軟摸不清的籌碼,在最終時刻化解了一場幾乎兩敗的危機,過程猶如好萊塢電影,公平會副主委陳紀元此時才口風稍鬆,道出決策過程的深層思考,如何瞻前顧後地達成四贏的局面。

據中央社3月2日報導,微軟行政和解案公布後,外界反應不一,有人認為微軟降價的項目起不了作用,有人認為絲毫無傷於微軟,公平會反而阿Q式的洋洋得意,亦有人懷疑微軟開放原始碼的誠意和幅度。不論反應如何,擁有中年人身材,腦筋卻刁鑽靈活的陳紀元來說,只是笑罵由人罷了。

微軟的行政和解要項包括降低13項產品的經銷商進貨價,平均幅度達 26.7%;而且不再強迫搭售,消費者可以自由選擇所需軟體;同時開放原始碼,提供台灣資訊廠商參與企業分享原始碼的申請機會;並提供消費者服務的管道。

這些看來彷彿微軟大大的讓步,公平會大勝,不過仔細看來這些都是微軟可以負擔的範圍,陳紀元分析,兩造談判過程中,自己要拿出什麼籌碼換取對方的和解,如何讓對方在不破局的情形下做出最大接受程度,攻防之間要如何算計對方手中所剩的籌碼,有如高度鬥智的橋牌。

陳紀元道出整個談判的主軸,在於微軟好像清楚公平會的調查方向,但又不確定公平會究竟掌握多完整的證據,所以微軟的策略是採取讓損失盡量在可控制的範圍,千萬不能陷入無法控制的深淵。也就是微軟萬一被依公平法處分的話,帳面上最多被罰新台幣2500萬元,但實際上導致全球有形無形的商譽損失和負面效應,是未來花再多錢都無法彌補的,兩害相權取其輕,自然選擇行政和解一途。

反觀公平會身上的束縛也不少,因為政府誓言拼經濟,最希望各國外商都來台灣投資,設立各種研發中心,不但資金匯入台灣,又可以創造就業機會,還能帶動產業發展,如果一下子砍得太兇,嚇跑微軟事小,其餘外商難道不會心寒寒而「皮皮剉」嗎?如何在維持政府政績與不負民眾期望之間的分寸拿捏,真是一門藝術。

加上公平會成立11年來首次與民營外商機構斡旋,如果走上處分之路,微軟再提行政訴訟,萬一法官判公平會敗訴,公平會豈不灰頭土臉,以後要如何依法行事?如何面對消費者的期望?於是雙方就在不知對方下一張要翻什麼牌的情形下,看似胸有成竹,事實上彼此背負極大壓力。

外界認為微軟提出和解條件後,可能更擴大市佔率,讓其餘對手處於更不利的競爭環境。陳紀元原本也相當擔心,但討論後發現,微軟已經形成獨佔局面,未來市佔率再大也大不到那裡去,況且是消費者接受微軟的價格而購買,才促成微軟市佔率擴大,歸根究底是因為市場接受度高,沒有其他品牌可以代替而形成。

短時間要求消費者改變使用習慣不啻緣木求魚,專案小組再三深思,決定應該朝打破搭售、設法讓微軟開放原始碼及提供美國和解案中的技術知識的談判方向。

陳紀元認為,台灣資訊產業的硬體製造全球第一,但軟體設計相對弱勢,如果能為軟體界殺出一個機會,就可以早一點讓軟體界有機會一探究竟,對提昇國際競爭力自有助益。

只不過公平會投了敲門磚,陳紀元反而擔心,微軟開放原始碼的申請機會,軟體界有沒有能力承接?微軟究竟開放何種原始碼,開放程度又如何,都有待進一步洽商,畢竟智慧財產權是微軟的,就看軟體產業能否接招。陳紀元強調,不論各界的看法如何,總無法盡如人意,其實許多外界的質疑早就經過專案小組研商,公平會既要維持國家法律的尊嚴和消費者期待市場的公平競爭,又不希望微軟感覺遭受重擊,或是讓旁觀的外商如坐針氈,之間的分寸拿捏和決策過程的深層思慮,實不足為外人道,而最後能在天平上求得國家、公平會、消費者、微軟之間的平衡,就是最完美的「四贏」。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