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的波兰斯基 诚实的“战地琴人”

人气 13
标签:

【大纪元6月29日讯】〔自由时报记者陈幼英╱台北报导〕“罗曼波兰斯基是世界影坛的独行怪人,“战地琴人”是一张双面镜子,让人看到了他,也看到了自己。

  首先,它映射出波兰斯基一身电影梦想的源头和精华的终结。只有对照“战地琴人”和他的童年回忆录,才会赫然发现波兰斯基闯荡影坛四十年,一路走来贯穿着银幕上下的那种神秘、玄奇、宿命、阴森和诡变的影像与戏剧张力,其实都可以在本片中找到出处:原来,纳粹铁蹄下的童年阴霾,是这么强烈地主宰着他的心灵和魂魄。

冷静语调 挑战煽情好莱坞

  因为影迷可以从史匹曼困居斗室中不敢出声,像老鼠一样搜寻食物、紧抱罐头不放的“贪生”德性,突然就明白了凯萨琳丹尼芙在“反拨”中被幽禁在房间内,为什么会看到那么多的恐怖幻像;影迷可以从犹太人无端从云端跌到砧板上,随时被纳粹取命蹂𨅬的命运,明白为何波兰斯基会在颠沛流离,逃亡法国的时刻,选择拍摄了“黛丝姑娘”,原来电影中的美丽黛丝莫名其妙地被地主和丈夫玩弄与抛弃的宿命,就是他少年亡命的心情写照。

  其次,这面镜子拒绝了史匹柏“呼天抢地”式的史诗体裁,改采类似“流水账”的电影“散文”文体,采取冷静、低调和节制的语调,以当事人“现身说法”的心情,诉说着犹太人被粹纳和苍天践踏的历史浩劫,挑战着被好莱坞电影“煽色腥”文法洗脑的世人观赏品味,也映射着人性的无知与麻痹。

战火余生 打造了电影基调

  史匹柏当年筹拍“辛德勒名单”时,第一个浮上心头的执行导演就是关过集中营,对纳粹毁家灭国血仇有切肤之痛的波兰斯基,但是他拒绝了,理由是那样一部强调画面震撼和悲凉气氛的史诗,符合史匹柏的调调,却不适合他。

  虽然他曾经在枪口下幸存,曾经陪伴着饥饿与恐惧度过集中营与逃难的人生,但他无意以“煽情”或“催泪”的戏剧手法用“噩梦”来“娱乐”观众,那段无情岁月里被扭曲被折磨的人性,已经让“英雄”和“壮士”成为最空洞的名词,当“时穷节乃见”已经沦为口号,活下去熬过去才是唯一的意志时,卑贱、挫败和羞辱都已直接写进细胞底层时,事后的粉饰包装又有什么意义呢?

  电影根据钢琴家史匹曼的战时回忆录改编而成,史匹曼的儿子在回忆录的序篇中曾经说他的父亲“一直对战时遭遇绝口不提”,史匹曼在战后就写下这本回忆录,只是为他自己而写……让理智与感情得到解放……让他能继续活下去。”这几句话不但点出了劫后余生的受创心灵症候群,也直接打造了电影的基调。

选择理智 见证人类杀戮史

  “清冷”与“节制”是“战地琴人”最鲜明的美学态度,这不但是忠于史匹曼回忆录的“枯干”本色,同时也是悲情犹太人“无语问苍天”的宿命再现。

  史匹曼是钢琴家,但是真正的钢琴技艺表演,只有片头短暂的电台录音、月光下为德国军官弹琴和片尾的舞台献艺三场,其他,不是弹给的音盲的餐厅客人听,就是只能凭着想像的乐声来作势弹琴。

  作曲家基拉替波兰斯基写下非常深情的主题旋律,但是他也只在史匹曼游走于犹太人管制区时偶而用了一下,其他时候都避开了音乐的煽情(相对之下,史匹柏则是一路用约翰威廉斯音乐,非要煽到你热泪盈眶,扯心捶胸不可),波兰斯基选择用理智和低调处理历史悲剧,其实也就是面对自己童年往事时最诚实的态度,生命无常,造物主更少垂怜卑微刍狗,所以电影里没有抗暴英雄,也没有人道勇士,史匹曼翻墙而过,惊见波兰废墟的那一幕,就是人类杀戮史的见证与纪录。

  波兰斯基的电影从来不想让人开心,却能够让人仔细检视自己道德和人性的创口,他不会在伤口上洒盐,却要你慢慢地舔血疗伤。(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拍“战地琴人”安德烈波帝遭虐待饿得皮包骨
“复古”音乐风 吃力不讨好
布鲁斯‧威利患失智症 息影逾2年近况曝光
伍允龙访台会影迷 称“王九”硬气功不痛最难演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