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甲申三百年祭》 鉴照今天香港困局

人气 3
标签:

【大纪元1月27日讯】据亚洲时报曾慧燕1月27日报导/猴年伊始,照天干地支排列,2004年是甲申年。甲申年在香港重读郭沫若60年前所撰的《甲申三百年祭》,颇有点鉴古知今的味道。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写于1944年,说的是当时的300年前、明朝于甲申年灭亡的故事。明朝末年,崇祯帝治国有心无力,天灾人祸接二连三,“人相食,草木俱尽,土寇并起”。民不聊生的状况也造就了李自成及其“规模宏大而经历长久的农民革命”的诞生。郭沫若说的,正是李自成崛起、败亡背后的因由。

郭沫若文中论到,李自成本来只是“高迎祥部下的一支别动队而已”,他在初发难的十多年间时胜时败,甚至数度试图自尽。而促使他后来从此一帆风顺,能够陷北京、覆明室的,就是投靠其麾下的部将李岩。

李岩为李自成建言,劝其要管束部下以收拾人心,李自成听信其言,“收拾人心”、“散财赈贫,发粟赈饥”;又明下军令“不得藏白金,过城邑不得室处,妻子外不得携他妇人,寝兴悉用单布幕”。正正是这些严而律己的策略,令众百姓“视贼如归”,李自成才能节节胜利。

郭沫若认为,李自成最后为清兵胜之、使其“功败垂成”,也是由于李岩对李自成的忠告不获接纳。李自成攻下北京,建立“大顺”朝统治。李自成进京后,李岩上疏,要李自成严肃军纪、用政略解决吴三桂的问题。

然而,李自成没有听进谏言,其部下牛金星“玉带蓝袍圆领,往来拜客”,忙于筹备登基大典,“太平宰相的风度俨然矣”;几十万大军上至一品权将军刘宗敏、下至小兵小卒屯于京城,抢掠民财,尽情享乐,使其军纪大乱。最后李岩因牛金星向李自成下谗而被杀。

郭沫若认为,假使李岩的谏言被采纳,先给吴三桂父子以高爵厚禄,而不是刘宗敏式的敲索绑票,三桂谅不至于“为红颜”而“冲冠一怒”;即使要对吴三桂不客气,也应由刘宗敏那样的一等大将应该亲领人马去镇守山海关,以防三桂的叛变和清朝的侵袭。然而事实却恰得其反。防山海关的只有几千人,庞大的人马都在京城里享乐。故此,从种族的立场上来说,崇祯帝和牛金星所犯的过失最大,他们都可以说是两位种族的罪人。

李自成故事最大的教训,在于其没有管束部下牛金星、刘宗敏的胡作所非为;天下太平、大功告成的自满情绪大膨胀,毫无居安思危的思想准备,过分陶醉致使其后来一旦面对攻击即手忙脚乱、兵败如山倒。

《甲申三百年祭》写成于1944年,当时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有预兆,共产党也预计自己能在国共内战中胜利。该文写成后,毛泽东大加赞扬,特别印制此文并称“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换言之,就是要共产党员莫要只顾沉醉在胜利中、急于分功,“太平宰相的风度俨然矣”。

香港特别行政区回归六年来,特首董建华的施政越见捉襟见肘,其中一处困难,即来自所谓“爱国人士”向其需索权力的压力。甲申年读《甲申三百年祭》,不难发现 360年前史实和现今状况何其相似。可笑那些急于分享权力的人们对于自己行径触动民愤仍不知收敛,反而扬言要中央来“一管到底”,为他们撑腰。“历史重复自己”一说,大概不假。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香港民主派初选案今裁决 2人脱罪
港数字办介入各部门资科研发 以保资讯安全
港建造业付款保障条例 团体倡加强保障自雇人士
港超联教练球员涉嫌“踢假球”12人被捕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