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中国高科技成功故事纯属虚构

标签:

【大纪元1月28日讯】(记者泠弦编译自英国《金融时报》)瑞士正举行“世界经济论坛”第卅四届年会,来自各国的高官巨贾不少人对中国情有所钟,不论是美元欧元的消长、日本经济复苏、或高科技创新,话题都离不开中国,说中国去年第四季有9.9%的经济成长率,说它已是亚洲的火车头,还说它不久要成为世界经济的动力源,它的新领导人如何带领走向坦途等等。

*科技大国 美梦难成

中国会成为世界经济强权吗?这个吸金五千亿美元外人直接投资的中国,最新一期《商业周刊》质疑它是欧美的金矿?还是地雷?香港的英文《中国经济季刊》主编亚瑟.克劳伯(Arthur Kroeber),元月二日在伦敦《金融时报》发表的文章更露骨了,他认为:中国会成为下一个科技大国的说法,“纯属虚构”(pure fiction)。

近来中国俨然是新兴消费性电子产品的生产大国。媒体大肆报导中国军方如何在去年把一位太空人送上太空、计划二○一○年前到月球探险、中国科学家在干细胞及复制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导地位等,几项令人印象深刻的科技成就,打响了这股科技热潮。由于在制造方面的实力及具有学术声望的几项计划,中国似乎快要成为结合日本及美国优势的综合体:一个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制造强国及在尖端科技的全球领航者。

克劳伯却表示,揭开上述表象,不难发现中国的科技实力并没有那么令人敬畏。今日中国是许多外国公司的低成本生产基地,这个角色还要快速拓展,因为外国高科技公司持续将产能移往中国,以利用其低成本生产要素及其成长中的消费市场。但是本土的中国公司却仰赖着低阶技术基础,做着高科技的春秋大梦,美梦成真还有得等。

*高阶技术 外商控制

首先,中国的高科技制造业既不那么“高科技”,也不是很“中国”。在二○○二年,约有六百八十亿美金或略高于20%的中国出口品被归类为高科技产品。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丹尼尔.罗桑(Daniel Rosen)研究指出,大部分这些出口品是零件或低利润的消费性电子商品,如雷射印表机及DVD播放机。更重要的是,将近85%的中国高科技出口品是由外资企业所生产,且有61%来自完全的外资企业,这意味中国没有得到技术移转。

根据罗桑的研究,中国高科技产品之国内加工附加价值,仅占产值的16%,而其他出口品则占35%。最主要的原因是至少85%的中国半导体需求来自进口,中国本身的半导体产能水平仍低,且大多由外商所掌控。大多数在中国的半导体投资在做组装及测试厂,实质上只是将在其他地区制作的晶片组合起来而已。

那么,中国政府投入大笔资金从事的研究及复杂的工程计划,如月球探测计划,又如何呢?难道这不会对其它经济领域产生联锁效益吗?如同美国在一九六○年代的太空计划一般?那可不一定。

*苏联殷鉴 历历在前

过去曾有两大强国拥有庞大的太空计划──美国与苏联。今日,美国确为世界科技的领先者,然而苏俄在许多方面甚至远远落后于中国。差异在哪呢?美国有高度发展的私营企业,经由与政府的合约,介入太空科技的发展,并有将太空科技导入商业用途的技术。苏联的太空计划则孤立于该国的其他经济范畴之外,而中国比较像前苏联的模式。

主要症结不在中国送多少人上月球,而在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二次大战后约廿五年,日本已发展出许多世界举足轻重的大企业横跨高科技的各个领域;中国经济改革已经廿五年了,但却没有这样的企业。中国有许多欣欣向荣的中小企业,主要竞争力来自低廉的劳动成本。

由于中国还有广大的剩余劳动,这个低成本的竞争力还能维持相当时间。这也意味着中国企业在寻求科技成长的压力,远低于国内生产成本急速上涨的日本、韩国及台湾企业。最成功的中国企业将会是那些结合成本优势及其他技术,如供应炼管理或产品设计的厂商。这些企业的兴起将会是世界经济的另一页重要故事。但这一切与高科技恐怕扯不上什么关系。

(台湾大纪元新闻网)(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新闻大家谈】拜登川普2024首场辩论 火花再现
美国吁中国人赴美学文科 专家:有两个好处
企业家读李大师文章:善良人未来有希望
外商对大陆直接投资连降12个月 专家解读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