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林玉体:马英九的台北史观无异于中国史观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1月21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黄文宗台北21日电)台湾考试委员林玉体今天表示,台北市长马英九的台北史观“无异于中国史观”,“以显微镜放大中国统治台湾的情况”,其实,“中国对台湾的建设仅昙花一现”。

考试委员林玉体、国策顾问杨青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翁佳音、台北市议员颜圣冠出席台北城教育基金会与台湾日报合办“教育体制下的台湾史”座谈会,与会学者专家评论马英九撰文“台北城记”,认为马英九“没有台湾主体意识”。

林玉体指出,中国对台湾的建设仅昙花一现,自大清帝国以来,“绝大多数清朝官僚如狼似虎,将温和的台湾人逼到墙角”。

他并说,历史教育不限历史科,国文科一样可达到功能,例如台湾民主国自立宣言提到,“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如被选进国文课本,对启发台湾意识很有帮助。

林玉体说,台湾意识真的很重要,举例说,法国的托克维尔曾到美国旅行,发现美国人来自瑞典、挪威、德国等,但他们都愿当美国人;台湾意识的重要,有如交响乐指挥,他身为一位考试委员,有义务让考生与国家考试及格的公务人员对台湾有感情。

翁佳音指出,马英九台北史观局限在约一百二十年的台北建城,大有疑义;其实,早自原住民时期就在开垦台北,另西班牙人也早已到北投采硫磺,马英九的台北建城史观“以政治切割历史”,期待马英九以开放的心胸看待台北历史。

杨青矗说,台湾史仍有许多大家不敢碰触的,例如施琅要求大清帝国将台湾纳入版图,目的为何?据考察,当时台南府城两万五千甲地,施琅名下就有七千五百甲,包括台南县将军乡,最早就是施琅的私地。他认为,施琅的主张有个人私利因素。

台北城教育基金会董事长颜圣冠说,台湾史教育最大问题在“旧政治势力不断企图介入主导”,让历史很难是单纯历史;例如马英九撰文“一九四五年台湾光复后,衡阳路、中华路外,又出现美国风味的中山北路及如法国香榭大道的仁爱路和敦化南路”,令人捧腹,实际上,中山北路早在日据时期就盖了,当时称“敕使街道”,且还一路盖到今天的圆山大饭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