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湾第一才子吕赫若 体悟文学苦难的道路

人气: 205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2月28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陈蓉台北二十八日电)在学术界开始探寻日据时代台湾文学前辈时,吕赫若被尊为“台湾第一才子”,这位一生为理想而努力的文学家,最后因投身武装行动而陷入殉道的悲剧中。

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陈万益指出,从文学发现吴新荣日记,开启了对日据时代台湾文学的研究,之后吕赫若等人文学作品陆续出现,证明早在日本统治时期,台湾就已养成了这些优秀艺术、文学家。

但对吕赫若家属来说,长期压抑苦难的岁月,让他们对是否要公开吕赫若日记而有不同意见;在次子吕芳雄和家人心中,多年来在父亲“才子”的光环下,父亲走过他的人生,但却留给家属寒冷又黑暗“冬夜”般的生活。

吕芳雄不否认,这次要推出“吕赫若日记”,家属中有不同的声音,当年因害怕白色恐布而销毁所有吕赫若其他日记,会留下这唯一一本,是因其中记载子女的出生年月日。

这本日记对家属是最珍贵的,家属希望藉由这本日记推出,能让后代世人了解吕赫若其人其事;国家文学馆也期盼,让这些文学作品见证填补台湾历史的空白,也为文学作传承。

吕赫若本名吕石堆,一九一四年﹙民国三年﹚出生在丰原潭子乡栗林村,是小地主家的二儿子。十五岁考上台中师范学校。第二年,时值世界性经济大恐慌,普罗大众过着物质缺乏的生活,知识份子开始左倾,仍在就学的吕赫若深受影响。

自师范毕业后,吕赫若被分发到新竹峨嵋国小任教,因语言不通,转调南投营盘国小,也在这个时候开始写作生涯。

他的处女作“牛车”,一九三五年在日本“文学评论”发表。他以二十二岁的年纪,创作其他文学家必须历练到三、四十岁,才能写出的社会主义小说,吕赫若被视为文学天才。

后来他采用“吕赫若”为笔名,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撷取他敬佩的左翼作家─朝鲜作家张“赫”宙。一种是他希望自己能够赫赫有名。

至于吕赫若的文学历程可分四个阶段,从处女作到四年后负笈东京,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二十六岁时,到东京入武藏野音乐学校声乐科,当时他参加歌剧演出,也创作作品“季节图鉴”及“蓝衣少女”等。

第三阶段是自日本返台,创作手法更圆熟,作品如“风水”、“清秋”等;第四阶段是光复后,吕赫若尝试以中文写作,完成“月光光”、“冬夜”。

之后,吕赫若走上革命的不归路。学者认为,总结他一生创作,以反封建、控诉日据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家庭组织的病态为主,同时对女性题材有深入的创见。

日据时代,吕赫若忍受异族统治,用写作表达不满。但之后国民政府的腐败更让他不能忍受,在对祖国幻灭,二二八事件后,受当时建中校长,也是“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盟员陈文彬影响,加入左翼行列。

一九五一年,白色恐怖时期,他投身武装行动,陷入殉道的悲剧命运,最后死在台北石碇鹿窟武装基地,得年三十八。据说吕赫若是被毒蛇咬死的。

“文学终究是苦难的道路,是和梦想战斗的道路”,吕赫若的日记中写下这段话,将他的理想和文学继续传递给后代读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