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举行六四反思研讨会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6月9日讯】(BBC记者 魏城报导) 周二(六月八日),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大学民主研究中心、中文独立作家笔会和伦敦“个”书院联合举办了“六四”15周年回顾与反思研讨会,分析和探讨了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

这次研讨会是全球六四纪念活动的组成部分。今年六月四日是震惊世界的“六四事件”15周年纪念日,除了中国大陆之外,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香港,都举行了六四纪念活动。

王丹否认八九学生提出激进诉求

这次研讨会在伦敦市中心的威斯敏斯特大学民主研究中心举行,据这次研讨会的主要演讲人、前六四学生领袖王丹说,他本人就参加了在美国华盛顿、加拿大多伦多和这次在伦敦举行的三次“六四”研讨会。

这次研讨会分上午的中文讲座和下午的英文讲座两场,演讲人除王丹外,还有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伊万斯教授、英国《卫报》前驻中国记者吉廷斯、来自美国的华裔学者廖天琪、旅居英国的中国诗人杨炼、作家马建和另一位前学生领袖邵江。

曾在上海和香港作过多年记者的吉廷斯分析了冷战期间西方对中国和前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的不同态度,以及“六四”之后初期和如今西方对中国政府的矛盾态度。

美国华裔学者廖天琪则分析了中国和前苏联另外两件东西的异同,她在用英文发表演讲时,比较了中国的天安门广场和前苏联的红场。

廖天琪说,这两个广场都是共产党政府显示权力和荣耀的地方,但这两个广场又有一个重大的不同:就像犹太人在耶路撒冷的“哭墙”一样,天安门广场是中国人的“苦墙”:中国人一有不满和哀怨,就来到这里,1976年,这里发生了“四五运动”,1989年,这里又发生了八九民运和“六四事件”,如今则不断有上访农民、下岗工人、法轮功习练者来到这里示威。

但诗人杨炼说,他们今天参加这个研讨会却不是为了哭泣。他说:“我们要做的是思考,面对15岁的鬼魂们,谁能无愧地说,我没有放弃?当整个世界重复着哭泣和遗忘,我们纪念六四15周年,是否也在赋予它新的涵义?”

马建小说探讨中国人集体失忆

作家马建从文学的角度谈到了“六四”前后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八九民运”期间,北京的小偷都罢偷,但“六四”镇压之后,人们突然之间都没有表情了,人们互相帮忙把“六四”忘掉。马建最近出版的小说《拉面人》就是探讨中国人的这种集体失忆状态的。

王丹则对八九学潮过于激进的说法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说,八九期间学生的诉求并不过激,与东欧和台湾民主化过程中的民众诉求相比,八九学生的要求相当温和。

研讨会的旁听者还就八九学运的得失、中国民主化的前景、海外民运的定位等问题向演讲者提出了很多问题。

当一位留学英国的中国学生问到对海外民运的评价时,王丹承认,十几年来海外民运是“每况愈下”,但海外民运仍有其存在的意义,因为中国大陆当局全力打压国内反对力量的生存空间,所以,海外民运的存在具有一种指标意义。

谈到海外民运,我联想起前些日子有关“六四”的采访中,旅居法国的前“六四”学生领袖封从德和旅居荷兰的中国学者王鹏令曾对我谈起过中国海内外民主运动不可回避的两大问题:民运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和与民族主义的关系。封从德认为,“六四”悲剧的教训之一就是:八九学生和知识分子的极端反传统的意识,与民间保留的传统价值观格格不入。王鹏令则认为,海外民运的最大失误之一就是对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持完全的否定态度。

王丹认为海外民运有存在意义

周二的研讨会结束后,我在单独采访王丹时,又向他提及这两个问题。王丹坦率地表达了与封从德的不同看法,王丹认为中国传统中占主流地位的儒家文化确实与民主格格不入,八九学生的不成熟之处也许更多地涉及策略问题,而非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至于王鹏令提出的民运与民族主义的关系问题,王丹承认,这是一个切中要害的问题。王丹说:“如果民运不分青红皂白地否定民族主义,那就意味着把许多怀有朴素民族主义情绪的中国民众彻底推到中共那一边去了。”(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秦小川: 哭“六四”
丁子霖:在全美学自联“六四”十五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中国禁止六四母亲集体扫墓
【专访】学生纠察队总队长张健忆六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