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旧房、盖新楼”北京古城破坏严重

人气 9
标签: ,

【大纪元7月29日讯】在工业化、现代化以及全球化之下,多少世纪以来,威尼斯依旧像美丽少女,任凭狂风海啸的吹打,美妙身躯永远透露着梦幻般的诱惑。然而,蕴涵五千年历史的北京古都,却在现代化、全球化和2008年奥运的到来,交给房地产开发商。干燥的空气、拥挤的交通、尘土飞扬的建筑工地、纷纷搞外装修的高楼,古都北京之美已不复在。

据华夏经纬网7月28日报导,目前北京正实施“拆旧房、盖新楼”口号。两会代表对新北京的感受:“北京高楼有个性了,色彩丰富了,夜景更靓了”;“北京的道路越来越宽,建筑越来越高,车越来越多”;“每一次来,许多原来熟悉的地方都变了模样,认不清了”;“在全世界各个首都当中,北京是变化最快的”。然而,这些单调、乏味、沉闷的描述,似乎宣告大众:富有人文气息的北京古城已然消失。

胡同

胡同,兼具历史与民间习俗,因而成为北京传统代表。北京的胡同,1949年约有7000多条,至2000年只剩2000多条,每年还以600条递减。如今许多老北京耳熟能详的扁担胡同、库司胡同、北新仓一至五巷、椿树下头条、虎坊西里、红罗巷等,却都成为记忆中的名词。

四合院

辽代开始,四合院已具备初步规模,之后历经金、元、明、清各朝代以及数百年的演变,由内而外承传古人对建筑、人文、哲学、人伦、政治等方面的智慧,使得四合院成为北京最具特色的居住形式。

一九四九年四合院的总面积为一千七百万平方公尺,直至去年锐减为三百万平方公尺,消失的速度以九0年代至二○○○年旧城改造,减少一百万平方公尺最为严重。较令人耳熟能详的郭沫若故居、老舍故居等四合院,主要因为维持旧貌成为观光景点而得以保存,其余一些破旧、大杂院式的四合院则是面临被拆除的命运。

拆除真正的四合院,却又在不是四合院的旧屋屋顶涂色,形成不伦不类的假古董。因此文化界人士批评,要搞商业活动又要搞旧城改造,结果造成“开发性破坏”与“破坏性开发”的怪现象。

城墙

西直门、东直门、宣武门、安定门、永定门一路拆过去,47座城门城楼、箭楼和角楼,如今仅剩3座残存。而座落在市区崇文门的城墙,建于一四三九年明永乐年间,是现存北京最长的明代城墙遗址,如今仅余一千五百公尺。拆毁城墙,永久改变古都北京的历史风貌。

街道

旧鼓楼大街依照政府旧城改造程序,同时也发布改造后“将恢复传统风貌”。不过,十九位专家向世界遗产大会提交呼吁信,表示旧鼓楼大街位于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古城中轴线鼓楼、钟楼西侧,处在旧城的中心区,如果对这些街道进行拆除、拓宽,将破坏旧城的风貌格局。

自1980年代以来,只要遇到这样矛盾情况,相关单位通常都以“先拆除,后易地迁建”敷衍了事。往往“先拆除”都可以快速完成,而“后易地迁建”却总是无疾而终。对于不可移动的文物来说,迁移等同是一场生死之劫。

易地迁建

易地迁建是文物保护中一项不得已的办法,同时也要具备一定技术。首先必须做好测绘工作,定好迁建的位置;接着将建筑的构件,例如,门、梁、柱、枋、瓦及雕刻逐一编号,拆下后保护好避免损坏;拆、建要同时进行,否则耽搁过久,一些构件容易损坏,若是没有马上修建起来,迁建往往不了了之;一定要原材料、原构件、原工艺,由古建公司以及有经验的老工人、老技师来做。这部分迁建造价往往比建一座新的要来得高。

部分易地迁建建筑现状

儒福里过街楼—北京仅存的一所过街楼,1998年因菜市口大街南延工程而拆除。宣武区政府曾向社会承诺,过街楼将易地迁建到陶然亭公园内,但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实施。

蔡元培故居——2000年11月23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蔡元培故居被以“易地迁建”为名破坏,所幸文物部门及时赶到制止了这一行为。一番争议后,目前仍原地留存。

曹雪芹故居——北京广渠门内大街207号四合院,刚被学术界认定为曹雪芹的故居遗址后,即因道路修建而拆除。有关部门承诺将故居向北挪,易地建一个纪念馆,但至今未建。

游客来北京看什么?看的就是北京的人文历史、胡同、四合院、茶馆等。漫步在东单、西单的胡同里,德胜门内大街、鼓楼大街附近的老宅院,寻找那淳厚的人文精神。

《纽约时报》驻北京记者Erik Eckholm曾写过一篇特稿《回到旧北京时代》:“在这座城市的高楼大厦不远处,传统的胡同街区显露了这座城市几百年来的记忆。”历史上的文人和中外旅行家,都对北京城都有过细腻而美好的记述。

但是北京城现在面临的现实是,那些凝聚了老北京传说、故事、文化和身份的旧宅院和破胡同正被人们以种种借口在破坏掉。若干年后,北京城则会成为一座巨大、冰冷、没有个性的全球化建筑群。@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广州非法逼迁及强拆案之(三)
广州非法逼迁及强拆案之(四)
北京拆迁户市政府门前冒雨上访
广州非法逼迁及强拆案之(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