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平:贫困人口不减反增的解读

李卫平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8月1日讯】据《人民日报》报导,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扶贫办主任刘坚在日前召开的智力支边扶贫工作座谈会上,向与会的民主党派人士介绍,去年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80万人。这是改革开放之后扶贫开发历史上的第一次。

贫困的标准是多少?怎么制定的?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度,贫困的界限是人均年收入637元以下。这个资料如何得来却不得而知。有人说,即便人均年收入达到638元,也是吃了没有穿,穿了没得吃;我说,每天不到2元的收入是连吃都不够的,遑论穿呢?!

其实,扶贫工作并非今天才遭遇瓶颈。它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速度明显趋缓。“87”计划期间,平均每年解决6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进入新世纪的头两年,平均每年已不到200万人;去年则出现扶贫开发以来的首次反弹;(二)贫困人口与其他农民的收入差距拉大。2003年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的收入上限是637元,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是2,622元。两者之比为1:4.12,与1992年的1:2.45比较,差距进一步扩大。

必须承认,边际效用递减是普遍规律,扶贫工作也不可能例外。扶贫工作越深入,难度必将越大,收效也必定不断缩减。然而,如果出现了反方向效用,事物的性质便发生了本质变化。它传达出这样一条信息:现有机制已经走到了自己的尽头,边际约束业已发生作用。欲要继续推进事物的发展,现有机制内已没有空间,必须另辟奚径。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的全面推广,中国农民焕发出了空前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短短数年,大批农民便摆脱了长期困扰他们的温饱问题,第一次有尊严地站在新中国的土地上。20多年来,这一机制成功地帮助了数亿农民脱贫致富。然而,任何机制都不可避免地具有自己的限制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不例外。今天,它已经将自身的效用发挥到极致,不可能再走得更远了。因此,如果不能适时进行机制创新,拓展出广阔的发展空间,扶贫工作将不可避免地陷于停滞,甚至出现倒退。

通观中国农村和农业政策,为了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政府确实曾打出过不少牌:从税费改革、粮食收购政策、一直到平抑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可谓应有尽有,然而效果却始终不彰。唯一没有触动也是唯一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发展的是土地私有化。但政策在此却一直徘徊不前,仿佛越过这条线就会打开潘多拉的盒子般。今年,中国宪法明文规定,国家尊重并保护私有财产。既然中国公民个人可以拥有几十乃至几百亿、甚至更多的资财,为什么他们就不能够拥有几十、几百亩以至更多的土地呢?!这显然是说不过去的。

从表面上看,贫困问题是一个经济问题,但若从深层次看,它毫无疑问是一个体制问题、制度问题。只有解决了土地所有权、让农民确实认知自己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劳作,现体制内遭到抑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释放,一场如同刚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农业生产高潮才会重现。这才是中国农民脱贫致富的正途。

所谓“三农”问题,即农民真穷,农村真苦,农业真危险。它初看好像是典型的经济问题,仔细分析可知:产生这一切的原因都在于其基础,在于政策,在于体制与制度。如果没有体制与制度方面大刀阔斧的改革,仅只在现制度内修修补补,“三农”问题便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从某种意义上说,土地私有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金钥匙。因为土地所有权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因而成为解决众多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最佳切入点。例如,土地私有化会对环境保护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对土地盲目开发、房地产价格虚高发生有力的制约,能够将大批农业劳动力重新吸引到土地上,减小城市人口密度,增加就业率,提高社会稳定水平,等等。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在“度”内,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如果越线,则必将害人害己。因而,无论政治制度、还是经济制度,都必须因势利导,发挥它积极的一面,约束它消极的一面。然而,如果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以忤逆消灭人的本性为己任,则必然会为祸人类自身。历史已经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当务之急在于,要彻底抛弃早已千疮百孔的意识形态,将私有制落实到社会的根本──土地上。最好的制度,如果不完整地实行,就是最坏的制度。

转载自《民主论坛》网站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专栏】李卫平:平反还是谢罪
李卫平:忌日
【专栏】李卫平:马文都,民主墙老战士
【专栏】李卫平:从人道及于“畜”说开去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